子宫内膜癌是妇科肿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本文将从子宫内膜癌的高危致病因素、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提高对子宫内膜癌的认识和重视。
一、子宫内膜癌高危致病因素 1. 年龄因素 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年龄增长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容易导致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增加癌变风险。
肥胖 肥胖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MI)超过30kg/m²的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女性的2-4倍。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会刺激雌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导致内膜过度增生,增加癌变风险。
糖尿病和高血压 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可刺激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增加癌变风险。此外,高血压患者体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升高,可促进内膜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增加癌变风险。
遗传因素 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女性,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存在遗传性突变,如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突变,可显著增加患病风险。
长期使用雌激素 长期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可导致内膜过度增生,增加癌变风险。尤其是未经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治疗,癌变风险更高。
二、子宫内膜癌诊断方法 1. 病史和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癌患者多表现为异常阴道出血,如绝经后出血、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等。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女性,出现上述症状时,应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可能。
妇科检查 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增大、变硬等异常情况,有助于发现子宫内膜癌。但对于早期病变,妇科检查往往难以发现。
影像学检查 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宫腔内占位性病变等异常情况,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分期。
内膜活检 内膜活检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通过宫腔镜或诊断性刮宫,获取内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分子分型 近年来,基于基因检测的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有助于指导个体化治疗和预后评估。根据基因突变情况,子宫内膜癌可分为多种亚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治疗反应。
三、子宫内膜癌治疗手段 1. 手术治疗 手术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对于早期病变,手术可达到根治目的。对于中晚期病变,手术可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放疗 对于中高危患者,术后可辅以放疗,以降低复发风险。对于不能手术或手术风险高的患者,放疗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化疗 对于晚期或复发患者,可采用化疗,以控制病情进展、延长生存期。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紫杉醇等。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如PARP抑制剂,可改善部分患者的预后。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有望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总之,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女性健康。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发现异常症状时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应积极治疗,以改善预后。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子宫内膜癌的诊疗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张英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