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体肿瘤的治疗中,新辅助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旨在通过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等方法缩小肿瘤,以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和改善预后。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一种情况:经过新辅助治疗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未下降,但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体积缩小。这种情况下,如何调整后续治疗方案成为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从疾病原理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肿瘤标志物是指肿瘤细胞分泌或释放的物质,如蛋白质、激素等,它们在肿瘤患者的血液中浓度升高,可以作为肿瘤存在和进展的生物标志。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包括CEA、CA19-9、AFP等。影像学检查如CT、MRI、PET-CT等,可以直观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形态,评估肿瘤对治疗的响应。
然而,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各有局限性。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升高并不一定反映肿瘤的活性,可能受其他因素如炎症、肝肾功能等影响。影像学检查虽然直观,但对肿瘤内部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的评估有限,难以区分肿瘤的坏死、纤维化和残留活性肿瘤细胞。
对于新辅助治疗后肿瘤标志物未降但肿瘤缩小的患者,我们需要综合分析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制定个体化的后续治疗方案。
重新评估肿瘤分期和生物学特性。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缩小可能提示肿瘤对治疗敏感,但肿瘤标志物未降可能反映肿瘤残留活性。此时,需要重新评估肿瘤的分期和生物学特性,如病理分级、分子分型等,指导后续治疗选择。
密切监测肿瘤标志物变化。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动态变化对评估肿瘤活性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新辅助治疗后肿瘤标志物未降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观察其变化趋势,指导治疗调整。
个体化选择手术方案。对于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缩小的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手段。但需要根据肿瘤标志物水平、影像学评估和患者的一般状况,个体化选择手术时机和范围。对于肿瘤标志物未降的患者,可考虑术前再次活检,评估肿瘤残留活性,指导手术决策。
强化术后辅助治疗。对于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缩小的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是必要的。可根据肿瘤标志物水平、病理分型和分子特征,选择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方案,以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重视多学科团队协作。实体肿瘤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MDT)的协作,包括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对于新辅助治疗后肿瘤标志物未降的患者,需要MDT团队共同讨论,制定综合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总之,对于新辅助治疗后肿瘤标志物未降但肿瘤缩小的患者,我们需要综合分析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密切监测肿瘤活性,个体化选择手术方案和术后辅助治疗,重视MDT团队协作,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学技术的进展,未来我们有望实现更精准的肿瘤评估和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张亮
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