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一种发生在胰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预后较差,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胰腺癌晚期患者常见症状之一是黄疸,本文将对胰腺癌黄疸的病理机制进行探讨。
胰腺癌可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其中外分泌部癌较为常见。胰腺外分泌部主要负责分泌胰酶和碳酸氢盐,参与食物的消化。胰腺癌发展到晚期时,肿瘤体积增大,可压迫或侵犯胰腺周围的血管、神经和胆管,导致一系列症状的出现。黄疸是胰腺癌晚期患者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其病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胆管梗阻:胰腺癌晚期肿瘤可侵犯胆总管,导致胆管梗阻,胆汁无法顺利流入十二指肠,进而引发黄疸。胆管梗阻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种,前者黄疸进展较快,后者黄疸进展较慢。梗阻性黄疸可导致胆红素代谢紊乱,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大便颜色变浅,尿色加深等。
肝功能受损:胰腺癌晚期肿瘤可侵犯肝脏,导致肝功能受损。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主要场所,肝功能受损时,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引发黄疸。此外,肝功能受损还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低蛋白血症、腹水等并发症。
胰腺炎:胰腺癌晚期可并发胰腺炎,导致胰酶释放,损伤胆管黏膜,引起胆管狭窄或梗阻,进而引发黄疸。胰腺炎还可导致胰腺组织坏死、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肝转移:胰腺癌晚期肿瘤可发生肝转移,导致肝脏广泛受累,肝功能严重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引发黄疸。肝转移病灶多发生在肝脏两叶,可表现为多发性结节,增强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溶血性黄疸:胰腺癌晚期患者可合并溶血性贫血,导致大量红细胞破坏,间接胆红素升高,引发黄疸。溶血性黄疸多伴有贫血、黄疸、肝脾大等表现,可与梗阻性黄疸相鉴别。
胰腺癌黄疸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胆道引流:对于胆管梗阻引起的黄疸,可采取胆道引流术,包括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内镜下胆道支架植入等,以缓解胆道梗阻,改善黄疸症状。
化疗:对于胰腺癌晚期患者,可采取全身化疗或靶向治疗,以控制肿瘤进展,缓解黄疸症状。化疗药物的选择需根据肿瘤分子分型、患者一般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放疗:对于胰腺癌晚期肿瘤侵犯胆管、肝脏等部位,可采取放疗,以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放疗剂量和疗程需根据肿瘤范围、患者耐受性等因素制定。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胰腺癌黄疸患者,还需积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保肝利胆、纠正贫血等,以改善患者一般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胰腺癌黄疸的病理机制复杂,涉及胆管梗阻、肝功能受损、胰腺炎、肝转移等多个方面。对于胰腺癌黄疸患者,需综合评估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加强胰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治,对于降低胰腺癌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黄蓉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