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一种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它是人类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在中国,肝癌患者中肝细胞癌(HCC)约占80%至90%,其次为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癌。临床上,肝癌患者常表现为肝区疼痛、上腹部肿块和体重进行性下降等症状。肝癌以其隐匿的发病、漫长的潜伏期、高度的恶性、快速的进展、强烈的侵袭性、易于转移和较差的预后而著称,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中医学中,肝癌被归类于积聚、症瘕、黄疸、鼓胀、胁痛等范畴。本文旨在探讨中医学中积聚与症瘕的概念,并尝试用现代医学的语言来解释这些传统术语。
积聚,这个术语在中医学中指的是由于气滞、血瘀、痰浊等因素引起的局部肿块或全身性症状。积聚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情绪波动、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在现代医学中,积聚可以被理解为肿瘤的形成过程,其中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生成、免疫逃逸和代谢异常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肿瘤的持续增长和扩散。
症瘕,是中医学中描述内脏肿瘤的术语,特指那些生长在腹腔内、质地较硬、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的肿块。现代医学中,症瘕与肝癌的临床表现相似,指的是肿瘤组织在肝脏内的生长和扩张,可能伴随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
现代医学解释中,肝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慢性肝炎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长期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遗传因素等。这些因素导致肝细胞的基因突变和异常增殖,最终形成肿瘤。
肝癌的诊断依赖于多种检查手段,包括血液学检查(如甲胎蛋白AFP水平)、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和活检等。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消融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肝功能和全身状况综合考虑。
在中医学理论中,积聚与症瘕的治疗原则是调和气血、化痰散结、解毒祛瘀。这与现代医学中对肝癌的综合治疗策略不谋而合,都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中医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旨在调整机体的内环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而言,肝癌作为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其形成和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多样。中医学中的积聚与症瘕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肝癌的传统文化视角,而现代医学则提供了更为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两者的结合,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肝癌,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
马君杰
东北国际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