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作为全球癌症版图中的一颗“重磅炸弹”,其高死亡率和复杂病情令医学界持续关注。本文旨在探讨肝癌的全球影响,揭示这一健康危机背后的原理知识。
肝癌的流行病学概况 肝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却因其高致死率成为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据估计,每年全球新增肝癌病例约有75万例,死亡人数超过70万。肝癌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而非洲、东欧和南美洲部分地区也呈现高发态势。
肝癌的发病原理 肝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和多个阶段。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慢性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全球约有2.4亿人携带HBV,1.8亿人感染HCV。病毒的持续复制和炎症反应可导致肝硬化,进而发展为肝癌。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随着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流行,NAFLD已成为全球主要的慢性肝病病因。NAFLD可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而增加肝癌风险。
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肝脏炎症、纤维化和肝硬化,增加肝癌风险。
遗传因素:部分遗传病如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可增加肝癌风险。
其他因素:黄曲霉毒素暴露、某些药物和化学物质、寄生虫感染等也与肝癌发病相关。
肝癌的病理类型 肝癌可分为肝细胞癌(HCC)和胆管细胞癌(ICC)两大类,其中HCC占80%以上。HCC可进一步分为经典型、纤维板层型和混合型等亚型。ICC则可分为肝内胆管癌和肝门部胆管癌。不同病理类型的肝癌在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存在差异。
肝癌的临床表现 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随着肿瘤进展,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肿块、疼痛、消瘦、黄疸、腹水等表现。晚期患者还可伴有恶液质、肝性脑病等并发症。部分患者因肿瘤破裂出血而出现急性腹痛和休克。
肝癌的诊断和分期 肝癌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和PET-CT等。血清肿瘤标志物如AFP、AFP-L3、DCP等对肝癌的诊断和疗效监测有一定价值。国际上常用的肝癌分期系统包括BCLC、AJCC TNM分期和CNLC分期等,有助于指导治疗决策和评估预后。
肝癌的治疗策略 肝癌的治疗需综合考虑肿瘤分期、肝功能、患者一般状况等因素,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主要包括:
肝切除术和肝移植:对于早期肝癌患者,手术切除仍是最佳治疗手段。部分患者可考虑肝移植。
消融治疗:对于直径≤3cm的小肝癌,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局部消融治疗可获得与手术相似的疗效。
介入治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可控制肿瘤进展,改善症状。
系统治疗: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可改善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也在肝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前景。
综合治疗:对于部分患者,可采取手术、介入、消融、靶向药物等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肝癌的预防和筛查 肝癌的预防关键在于控制病因,包括推广乙肝疫苗接种、抗病毒治疗、戒酒、减肥等。高危人群如慢性HBV/HCV感染者、肝硬化患者、NAFLD患者等应定期进行肝癌筛查,以实现早诊早治。
总之,肝癌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深入理解肝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对于提高肝癌的诊疗水平、降低肝癌的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还需加强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探索新的诊疗手段,以应对这一不断升级的健康危机。
张艳兰
日照市人民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