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滤泡边缘区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MZL包括三种亚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脾脏MZL(SMZL)和淋巴结MZL(NMZL)。这三种亚型在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存在地理差异,其中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占比最高,可达70%-80%;脾脏MZL占比20%-30%;淋巴结MZL占比10%-20%[1]。
部分MZL患者在诊断时即为晚期,表现为多部位受累,无法明确区分具体的受累脏器,这类患者通常被称为播散性MZL。播散性MZL的治疗面临诸多挑战,预后相对较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
播散性MZL的临床表现
播散性MZL患者多以B症状(发热、盗汗、体重下降)起病,部分患者可伴有淋巴结、脾脏或肝脏肿大。由于播散性MZL的受累部位广泛,患者可出现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表现,如消化系统受累可表现为腹痛、腹泻、消瘦;呼吸系统受累可表现为咳嗽、气促、胸痛等。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球蛋白血症等并发症[2]。
播散性MZL的诊断
播散性MZL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PET-CT等有助于了解病变的范围和受累部位;病理学检查是确诊MZL的金标准,需要获得病变组织的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播散性MZL的病理学特点为小B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呈中心区、边缘区和单核样B细胞混合分布,免疫表型以CD5-、CD10-、Bcl-2+为特征[3]。
播散性MZL的治疗策略
播散性MZL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1)化疗:对于播散性MZL患者,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CHOP方案、R-CHOP方案、CVP方案等。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是MZL常用的一线化疗方案,有效率可达60%左右。对于部分体质较差、不能耐受强烈化疗的患者,可考虑CVP方案(环磷酰胺+长春瑞滨+泼尼松)[4]。
(2)靶向治疗:对于CD20阳性的播散性MZL患者,可考虑联合应用CD20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提高化疗的有效率。此外,对于PI3Kδ抑制剂、BTK抑制剂等新型靶向药物,目前正在临床研究阶段,有望为播散性MZL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5]。
(3)免疫治疗:对于部分播散性MZL患者,可考虑应用CAR-T细胞免疫疗法、PD-1抑制剂等免疫治疗手段,提高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有望提高播散性MZL的疗效[6]。
播散性MZL的预后因素
播散性MZL患者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肿瘤负荷、病理亚型等。一般来说,年龄较大、肿瘤负荷较重、伴有B症状的患者预后较差。此外,肿瘤细胞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如TP53基因突变、MYD88基因突变等,也是影响播散性MZL预后的独立因素[7]。
总之,播散性MZL作为一种晚期淋巴瘤,其诊疗面临诸多挑战。目前的治疗手段有限,疗效欠佳,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对于播散性MZL患者,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Swerdlow SH,Campo E,Harris NL,et al.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M].4th ed.Lyon:IARC,2017. [2]Zhang Q,Zhou X,Wang H,et al.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85 Chinese patients[J].Leuk Lymph
李晓勇
湖州市中心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