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是一种较为罕见但预后较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疾病分为肝内和肝外胆管癌两部分,其中肝内胆管癌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复杂的解剖结构,对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众多治疗手段中,介入治疗因其微创、精准和可重复性等优点,在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FGFR突变的胆管癌在介入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FGFR突变与胆管癌
F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类酪氨酸激酶受体,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存活中起着关键作用。FGFR基因突变是胆管癌中常见的分子事件之一,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FGFR突变的胆管癌患者常表现出对传统化疗不敏感,预后较差。因此,针对FGFR突变的胆管癌患者,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介入治疗的定义和优势
介入治疗是一种在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局部微创手段直接作用于病变区域的治疗方法。相较于传统手术,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不可切除或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
介入治疗的主要手段
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
: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肿瘤供血动脉,同时栓塞肿瘤血管,实现局部高浓度药物效应和阻断肿瘤血供的双重作用。
射频消融(RFA)
: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肿瘤组织局部温度升高至60-100℃,导致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
微波消融(MWA)
:与RFA类似,通过微波产生的热效应使肿瘤组织温度升高,达到治疗目的。
不可逆电穿孔(IRE)
:通过施加高压短脉冲电场,使肿瘤细胞膜发生不可逆电穿孔,导致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失衡,最终引起细胞死亡。
经皮乙醇注射(PEI)
:直接将乙醇注入肿瘤组织,通过脱水、凝固作用使肿瘤细胞坏死。
FGFR突变胆管癌的介入治疗进展
近年来,针对FGFR突变胆管癌的介入治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多项临床研究显示,TACE联合FGFR抑制剂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同时,RFA和MWA等热消融技术也被证实对FGFR突变胆管癌具有良好的局部控制效果。此外,针对FGFR突变胆管癌的个体化介入治疗方案也在积极探索中。
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在介入治疗中,合理用药是提高疗效、降低毒副反应的关键。化疗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给药方式均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肿瘤生物学特征进行个体化调整。同时,FGFR抑制剂的合理应用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药物使用指南和临床试验结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结论
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的介入治疗在FGFR突变背景下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合理用药、精准治疗是未来胆管癌治疗的重要方向。随着分子靶向治疗和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FGFR突变胆管癌患者将迎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预后。
赵晖
吉林省肿瘤医院湖光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