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并可能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本文旨在从病理生理和中医理论两个角度,深入解析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原机制,以期为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一、病理生理机制
炎症反应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基础是持续性的滑膜炎症。炎症反应导致关节滑膜细胞的增生,产生大量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这些因子刺激滑膜细胞进一步增生,形成恶性循环。炎症因子还可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进入关节腔,加剧炎症反应。
关节损伤 持续的炎症反应导致关节滑膜细胞和软骨细胞的损伤。滑膜细胞释放的酶类可降解软骨基质,导致软骨破坏。同时,炎症因子还可引起骨吸收增加,导致骨质破坏。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导致关节间隙变窄,关节畸形,最终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血管炎病变 类风湿性关节炎还可引起全身性血管炎病变,累及全身各个器官。血管炎可导致皮肤、肺、心脏、肾脏等器官的炎症和损伤,进一步加重病情。
二、中医理论解析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禀赋不足或调摄不慎,嗜欲无节,致气血肝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肝肾既虚,则无以充养筋骨。至虚之处,即容邪之所,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内外合邪而致病。
气血肝肾亏损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有气血肝肾亏损的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腰膝酸软等。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易受邪气侵袭;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易发为痹症。
风寒湿邪侵袭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风寒湿邪侵袭有关。寒邪凝滞,湿邪重着,风邪善行数变,三邪合而为痹。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
内外合邪致病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内外合邪的结果。内因是气血肝肾亏损,外因是风寒湿邪侵袭。内外合邪,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发为痹症。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影响着全球约1%的人口。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年女性更为常见。在中国,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约为0.3%~0.5%。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多个因素。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对称性关节炎症、晨僵等。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状瓜氨酸肽抗体(ACPA)等。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超声和MRI等。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联合制定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包括关节受累、血清学、急性期反应物、病程等四个方面,共10项评分标准,总分为10分,6分以上即可诊断。
五、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炎症、缓解症状、防止关节破坏、恢复关节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病程控制药(DMARDs)和生物制剂等。物理治疗主要包括热疗、电疗、运动疗法等。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关节置换术和关节融合术等。
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防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防主要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针对易感人群的预防,包括遗传咨询、生活方式干预等。二级预防是指针对已发病患者的预防,包括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定期随访等。
总结: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炎症反应、关节损伤和血管炎病变,中医理论则认为与气血肝肾亏损和风寒湿邪侵袭有关。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
何伟金
江西省肿瘤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