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病理学:幽门螺旋杆菌的致癌机制

2025-03-04 15:49:38       3247次阅读

胃癌,作为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癌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微生物因素。近年来,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作为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将详细探讨胃癌的发展过程及其与幽门螺旋杆菌之间的潜在关系。

胃癌的发展过程

胃癌的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通常包括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最终发展为胃癌。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的改变。

慢性胃炎

:胃黏膜长期受到刺激,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可能导致慢性胃炎。在这一阶段,胃黏膜出现炎症反应,但细胞尚未发生明显的形态学改变。

萎缩性胃炎

:随着炎症的持续,胃黏膜的腺体逐渐萎缩,胃酸分泌减少,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受损。这一阶段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可能开始出现基因突变。

肠上皮化生

:胃黏膜上皮细胞在某些刺激下,可能发生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转变为类似肠道上皮的细胞,这一过程称为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简称IM)。IM的出现是胃癌前病变的重要标志。

异型增生

:在IM的基础上,胃黏膜上皮细胞进一步发生形态学和功能的改变,形成异型增生(Dysplasia)。异型增生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高级别异型增生往往被认为是胃癌的直接前驱病变。

胃癌

:最终,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形成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的致癌机制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螺旋杆菌,能在胃黏膜上生存并引起慢性炎症。其致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炎症反应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基因突变和癌变。

DNA损伤

:幽门螺旋杆菌产生的毒素和活性氧物质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的DNA,增加基因突变的风险。

细胞增殖促进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增加细胞分裂过程中基因突变的机会。

免疫逃逸

:幽门螺旋杆菌具有多种机制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使其能在胃黏膜上长期生存,持续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信号通路激活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激活多种信号通路,如核因子κ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和炎症反应,进而增加胃癌的风险。

综上所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以有效降低胃癌的风险。因此,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根除治疗,并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早期发现和治疗胃癌前病变,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潘丙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

下一篇《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抗争:生命的不屈乐章》
上一篇槟榔与口腔癌: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警示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