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简称FL)是一种起源于成熟B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FL约占所有淋巴瘤的20%,其特征是肿瘤细胞主要来源于正常B淋巴细胞的生发中心细胞,包括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或称为大转化细胞)。本文将深入解析滤泡性淋巴瘤的生发中心B细胞起源,探讨其发病机制和生物学特征。
一、生发中心B细胞的生理功能 生发中心是次级淋巴器官中B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重要场所。在抗原刺激下,B细胞进入生发中心,通过与滤泡树突状细胞(FDC)相互作用,接受抗原呈递和T辅助信号,进而分化为不同类型的B细胞。生发中心B细胞主要包括: 1. 中心细胞:体积较小,细胞核圆形,染色质致密,核仁不明显,主要负责抗原识别和亲和力成熟。 2. 中心母细胞:体积较大,细胞核不规则,染色质疏松,核仁明显,主要负责抗体产生和分化。
二、滤泡性淋巴瘤的起源细胞 滤泡性淋巴瘤的起源细胞是生发中心B细胞,特别是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这些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异常增殖,形成滤泡状结构,导致淋巴瘤的发生。FL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易感基因与FL的发病风险相关,如BCL2基因重排、BCL6基因突变等。 2. 免疫功能紊乱:慢性抗原刺激导致生发中心B细胞持续活化,可能诱发FL的发生。 3.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如EB病毒、HHV8等与FL的发病有一定关联。
三、滤泡性淋巴瘤的病理特征 FL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滤泡状生长模式,肿瘤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和核分裂象数量,FL可分为3个亚型: 1. 1级:肿瘤细胞体积较小,核分裂象罕见,预后较好。 2. 2级:肿瘤细胞体积较大,核分裂象增多,预后相对较差。 3. 3级:肿瘤细胞体积较大,核分裂象显著增多,预后最差。
四、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 FL多发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率相近。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1. 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最为常见。 2. 系统性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3. 外周血受累:部分患者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外周血受累表现。
五、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FL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治疗主要包括: 1. 观察等待:对于无症状、低危患者,可采取观察等待策略。 2. 化疗:对于有症状、中高危患者,可采取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3. 靶向治疗:针对BCL2、CD20等靶点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FL的治疗。 4.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部分年轻、高危患者,可考虑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总之,滤泡性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免疫、病毒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了解FL的起源细胞和病理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的生物学特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马景涛
天津市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