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的研究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ICI通过抑制特定免疫检查点,如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将探讨ICI治疗甲状腺癌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评估。
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病理机制
甲状腺功能异常是指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作用异常,导致机体代谢活动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在ICI治疗中较为常见,主要包括甲状腺毒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毒症是指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而甲状腺功能减退则是指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
在ICI治疗过程中,药物可能通过影响免疫微环境,导致甲状腺自身免疫反应增强,进而影响甲状腺功能。此外,ICI可能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ICI治疗甲状腺癌中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
根据KEYNOTE-164、KEYNOTE-177和KEYNOTE-158等研究,ICI治疗甲状腺癌时任意级别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分别为11.4%、21.0%(≥1次既往治疗)和12.0%,均位居内分泌不良反应第一位。这些数据提示,在ICI治疗甲状腺癌的过程中,甲状腺功能异常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
甲状腺毒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心悸、多汗、体重下降、易激动等高代谢症状。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主要临床表现则包括乏力、体重增加、便秘、记忆力减退等低代谢症状。由于ICI治疗前会常规监测甲状腺功能,甲状腺功能异常往往可以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被及时发现。
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评估
在ICI治疗甲状腺癌的过程中,对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评估至关重要。首先,应重视甲状腺功能的基础监测,包括血清甲状腺激素(TSH、FT3、FT4)和甲状腺自身抗体(抗TPO抗体、抗TG抗体)。其次,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史的患者,应更加警惕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此外,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ICI治疗方案,必要时可考虑使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结语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甲状腺癌时,甲状腺功能异常是一个重要的不良反应。通过加强甲状腺功能监测、评估甲状腺功能异常风险,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降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和生活质量。随着ICI在甲状腺癌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机制,优化风险评估和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个体化的治疗。
樊二帅
包头市肿瘤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