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侵袭性淋巴瘤的病理特征

2025-03-07 10:17:47       3239次阅读

侵袭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PTCL)是一组异质性较高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亚型。本文旨在从病理特征的角度,详细解读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疾病原理知识。

一、病理学特征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在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上。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具有高度的异质性。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仁明显,核膜不规则,染色质疏松。细胞质丰富,嗜酸性,部分细胞质形成伪足状突起。在HE染色切片中,肿瘤细胞的核与质比值较高,胞浆边缘不清晰,细胞间界限不明显。

二、免疫表型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特征是其诊断的重要依据。肿瘤细胞通常表达CD30、AL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等标记物,部分病例可表达CD45、CD3、CD4等T细胞相关抗原。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对较好,而ALK阴性病例预后较差。此外,肿瘤细胞还可能表达PAX5、TIA1、Granzyme B等其他标记物,有助于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进行鉴别。

三、分子遗传学改变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分子遗传学改变主要涉及ALK基因的异常。约50%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存在ALK基因的重排,导致ALK蛋白的异常表达。ALK基因重排可与多种不同的基因发生融合,如NPM1、TPM3、ATIC等,形成不同的融合蛋白。这些融合蛋白具有持续激活ALK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ALK基因重排的检测对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四、临床表现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局部肿块、全身症状或多系统受累。常见的症状包括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损害、肺部受累、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等表现。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分布范围密切相关。

五、预后因素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的年龄、一般状况、肿瘤分期、ALK基因重排状态等。总体而言,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预后相对较差,经过治疗后的生存期约为3-5年。ALK阳性病例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而ALK阴性病例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不足50%。此外,肿瘤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治疗反应等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一种侵袭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深入理解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疾病原理知识,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改善患者的预后。

汤唯艳

江苏省肿瘤医院

下一篇中药活性成分调控糖代谢抗胆管癌的分子机制
上一篇弥漫大B的危险因素和诱因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