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作为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高死亡率和低治愈率被冠以“癌种之王”的称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9万人确诊胰腺癌,其中约7.9万人因此病去世,五年生存率仅为10%。因此,提升胰腺癌的生存率,关键在于早期症状的识别和及时有效的治疗。
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常见的早期症状包括:
长期慢性腹泻: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至关重要。胰腺癌可能导致消化酶分泌减少,引起消化不良,表现为长期慢性腹泻。胰腺癌引起的腹泻可能与胰腺功能不全有关,胰腺功能不全是指胰腺不能产生足够的消化酶和/或激素来维持正常的消化和代谢功能。胰腺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脂肪泻,即大便中脂肪含量增加,导致腹泻。
黄疸:胰腺肿瘤压迫胆管,导致胆汁排泄受阻,可引起梗阻性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伴有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的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症状和体征。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道阻塞引起的黄疸,常见的原因包括胆管结石、胆管炎症、胰腺炎、胰腺癌等。
体重减轻:胰腺癌患者往往伴有食欲不振,加上肿瘤消耗,可导致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胰腺癌患者可能会出现恶病质,即严重的体重下降、肌肉萎缩和脂肪丢失。恶病质是由于肿瘤消耗、食欲减退、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腹痛:胰腺癌可引起上腹部隐痛或不适,可放射至腰背部。腹痛往往在夜间加重,难以缓解。胰腺癌引起的腹痛可能与肿瘤压迫周围组织、侵犯神经等有关。腹痛的性质、部位和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
出现上述症状时,应高度警惕胰腺癌的可能,尽早就医检查。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
彩超:可初步了解胰腺的形态,发现异常占位。彩超是一种无创、无痛、无放射性的检查方法,可实时观察胰腺的形态、大小、回声等,初步判断有无占位性病变。彩超对胰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综合判断。
CT或MRI:可进一步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侵犯范围,评估有无远处转移。CT和MRI是胰腺癌诊断和分期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胰腺和周围组织的结构,评估肿瘤的侵犯范围和有无远处转移。CT和MRI对胰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是胰腺癌诊断和分期的首选检查方法。
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A19-9、CEA等,对胰腺癌有一定的提示意义。血清肿瘤标志物是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胰腺癌的筛查、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CA19-9是胰腺癌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其升高可能提示胰腺癌,但特异性较低,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综合判断。CEA是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其升高可能与多种肿瘤有关,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有限。
胰腺穿刺活检:取得病理组织,明确诊断。胰腺穿刺活检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通过穿刺针取得胰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胰腺穿刺活检是胰腺癌诊断的金标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胰腺穿刺活检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出血、感染、肿瘤沿针道种植等,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胰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手术:对于早期胰腺癌,手术切除是首选。手术方式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等。手术可切除肿瘤,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根治性治疗的首选方法,适用于早期、局限性、无远处转移的胰腺癌。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等因素。术后需要密切随访,评估疗效和预后,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并发症和复发转移。
化疗:对于中晚期胰腺癌,手术切除困难,可采用化疗控制病情。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等。化疗是中晚期胰腺癌常用的姑息性治疗手段,可控制病情进展,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化疗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肝肾功能等因素。化疗的不良反应需要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以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放疗: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放疗可缓解症状,减轻疼痛。常用的放疗方式有立体定向放疗、调强放疗等。
张彬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