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是一种发生在女性生殖系统中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虽不及乳腺癌和宫颈癌,但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诊断困难,往往发现时已属晚期,因此其致死率相对较高。本文旨在科普卵巢癌的相关知识,帮助公众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
卵巢癌的定义和分类
卵巢癌泛指发生在卵巢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于卵巢、输卵管和腹膜的恶性肿瘤。这些肿瘤在临床表现和治疗模式上具有相似性,因此临床上常常统称为卵巢癌。卵巢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女性,但多见于50-60岁之间。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卵巢癌主要分为上皮来源、生殖细胞来源和性索间质来源三大类,其中上皮来源的肿瘤最为常见。
上皮来源卵巢癌的特点
上皮来源的卵巢癌占卵巢癌的绝大多数,其肿瘤细胞起源于卵巢表面的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具有多种分化方向,因此上皮来源的卵巢癌具有多样性,包括浆液性、黏液性、内膜样、透明细胞和未分化等多种亚型。不同亚型的卵巢癌在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预后方面存在差异。
浆液性卵巢癌:最常见的卵巢癌亚型,约占50-60%。肿瘤细胞分泌大量液体,形成大量腹水,临床上常表现为腹胀、腹围增大等症状。
黏液性卵巢癌:占卵巢癌的15-20%,肿瘤细胞分泌黏液,形成黏液性囊性肿瘤。此类肿瘤生长速度相对较慢,预后相对较好。
内膜样卵巢癌:约占卵巢癌的10-15%,肿瘤细胞类似于子宫内膜上皮,常伴有内分泌功能,可引起月经紊乱等症状。
透明细胞卵巢癌:较为罕见,占卵巢癌的5-10%,肿瘤细胞类似于输卵管上皮,预后较差。
未分化卵巢癌:最罕见的卵巢癌亚型,占卵巢癌的1-2%,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
卵巢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卵巢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有关。部分卵巢癌患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此外,未生育、长期使用雌激素、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也可能增加卵巢癌的风险。
卵巢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肿瘤细胞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持续增殖、逃避免疫监视、促进血管生成和侵袭转移的能力,最终形成恶性肿瘤。近年来,卵巢癌的分子分型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卵巢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卵巢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表现为腹胀、腹痛、月经紊乱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肿瘤的进展,患者可出现腹围增大、腹水、消瘦、乏力等表现。卵巢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如B超、CT、MRI和腹腔镜活检等。
卵巢癌的治疗和预后
卵巢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手术旨在彻底切除肿瘤,包括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和大网膜切除等。术后根据病理分期和分子分型,选择相应的化疗方案,如铂类药物和紫杉醇类药物。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在卵巢癌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卵巢癌的预后与肿瘤分期、分子分型和治疗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总体来说,早期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80-90%,而晚期卵巢癌的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不足30%。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改善卵巢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结语
卵巢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治疗和预后因人而异。公众应提高对卵巢癌的认识和警觉,关注身体的异常信号,及时就医检查。同时,加强卵巢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索新的诊疗手段,对于改善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宋欢
于都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