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消化道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胰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等。围术期治疗是指在手术前后进行的一系列治疗措施,旨在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生存质量。合理用药在胰腺癌围术期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胰腺癌围术期治疗中的合理用药策略。
术前化疗
术前化疗又称为新辅助化疗,是指在手术前进行的化疗,目的是缩小肿瘤体积、控制微转移灶、降低手术风险。胰腺癌术前化疗的主要药物包括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常用的化疗方案有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GP方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伊立替康(GEMOX方案)等。术前化疗的疗程一般为2-4个周期,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疗效评估结果,可灵活调整。
术后辅助治疗
术后辅助治疗是指在手术后进行的化疗或放疗,目的是消灭残留肿瘤细胞、减少复发转移风险。胰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主要药物与术前化疗相似,但需根据患者的术后病理分期、身体状况和耐受性进行个体化选择。术后辅助治疗的疗程一般为4-6个周期,每3-4周为一个周期。对于部分高危患者,还可考虑术后放疗,以进一步提高局部控制率。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靶向治疗主要针对胰腺癌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等。常用的靶向药物有厄洛替尼、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等。免疫治疗主要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的免疫监视和杀伤作用。常用的免疫药物有PD-1/PD-L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和CTLA-4抑制剂(如伊匹木单抗等)。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胰腺癌围术期治疗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需严格把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合理评估疗效和安全性。
支持治疗和并发症防治
胰腺癌围术期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出现营养不良、感染、出血、消化道瘘等并发症。合理用药在支持治疗和并发症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营养支持治疗可使用氨基酸、脂肪乳、白蛋白等药物;抗感染治疗可使用广谱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等;止血治疗可使用止血敏、止血环酸等药物;消化道瘘治疗可使用生长抑素、奥曲肽等药物。此外,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用药安全。
总之,胰腺癌围术期治疗的合理用药策略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理分期、身体状况、耐受性和药物疗效,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同时,还需加强支持治疗和并发症防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随着胰腺癌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案将为胰腺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杨小冬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