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作为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理错综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黄曲霉毒素B1这一天然致癌因素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简称AFB1)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的一类强效天然致癌物。这些霉菌常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尤其是在花生、玉米等谷物上。人们在食用了这些被污染的食物后,AFB1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肝脏,在肝脏内被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活化。其活化产物能够与肝细胞内的DNA、R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结合,导致DNA碱基对的置换、缺失或插入,进而引起基因突变。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AFB1引起的基因突变中,p53基因的突变尤为重要。p53基因是一个关键的抑癌基因,它在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和细胞凋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p53基因发生突变时,细胞将失去正常的生长调控,易于发生癌变,增加了肝癌发生的风险。
除了黄曲霉毒素B1,肝癌的发生还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遗传因素等多重因素有关。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感染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启动因素之一。HBV基因组可以整合到宿主肝细胞基因组中,干扰正常的细胞调控机制,影响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表达,使肝细胞增殖失控。同时,HBV感染引发的慢性炎症会促使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肝脏,释放炎症介质,激活信号通路,进一步促进肝细胞的异常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
酒精性肝病与肝癌的发病密切相关。长期大量饮酒会使肝脏代谢负担加重,乙醛在肝脏内大量积聚,这种高活性的化学物质可与肝细胞内的蛋白质、DNA等结合形成加合物,干扰细胞的正常功能,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进而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最终可能引发肝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正逐渐成为肝癌发病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上升,NAFLD的患病率也相应增加。在NAFLD早期,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出现单纯性脂肪肝。如果病情持续发展,可出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此时肝细胞出现炎症和损伤,伴有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炎症介质释放和氧化应激反应会导致肝细胞内的DNA损伤和基因表达异常,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可能进展为肝癌。
遗传因素也在肝癌发病中扮演着一定角色。一些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会使患者肝脏长期处于异常状态。例如,遗传性血色病患者体内铁代谢紊乱,过多的铁在肝脏内沉积,会引发氧化应激反应,损伤肝细胞,导致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增加肝癌的发病几率。同时,在散发性肝癌中,也存在基因多态性等遗传因素影响个体对肝癌的易感性。
综上所述,肝癌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涉及病毒性肝炎、黄曲霉毒素B1、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了解这些发病机理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减少黄曲霉毒素B1的暴露,控制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限制酒精摄入,改善代谢综合征,以及针对遗传性肝病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肝癌的发病风险,为进一步对抗肝癌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李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赤壁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