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与中医学积聚、症瘕、黄疸的关系研究

2025-02-14 03:23:01       3263次阅读

原发性肝癌是指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中发生的癌变过程,它是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据研究数据显示,肝细胞癌(HCC)占所有肝癌的80%-90%,而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癌则较为少见。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症状包括肝区疼痛、上腹部肿块及进行性消瘦等,这些症状往往提示着病情的严重性。原发性肝癌以其隐匿性起病、长潜伏期、高度恶性、快速进展、侵袭性强、易于转移和预后不良等特点而闻名,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在中医学中,原发性肝癌的病理机制与积聚、症瘕、黄疸等概念密切相关。这些概念不仅涵盖了肝癌的临床表现,也深刻反映了中医对肝癌病理变化的理解。

积聚

是中医学中描述内脏器官病变的术语,它涉及到气的运行不畅和血的瘀滞,这与肝癌患者常见的肝区不适和肿块形成有关。积聚的形成往往与情绪抑郁、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内外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最终形成积聚。

症瘕

则是指腹内肿块,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肿瘤。在中医学理论中,症瘕的形成与积聚类似,也是由于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病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症瘕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肝脏的局部病变有关,还与全身的气血阴阳失衡有关。

黄疸

是肝癌患者晚期常见的临床表现,它与中医学中的“湿热蕴结”、“脾虚湿困”等病理状态有关。黄疸的发生,是由于肝细胞损伤导致胆汁排泄受阻,或是由于肿瘤压迫胆管,使得胆汁不能正常流入肠道,从而引起皮肤和黏膜的黄染。中医学认为,黄疸的发生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排泄,共同导致了胆汁的异常分泌和排泄。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在中医学中与积聚、症瘕、黄疸紧密相关。这些概念不仅反映了肝癌的病理特点,也为中医治疗肝癌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医治疗肝癌的方法多样,包括调理气血、疏肝解郁、健脾利湿、清热解毒等,旨在恢复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中医学在肝癌治疗中的独特价值不容忽视。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未来,深入研究肝癌与中医学积聚、症瘕、黄疸的关系,将有助于揭示肝癌的发病机制,为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胡逸人

温州市人民医院

下一篇提升口腔健康意识:预防口腔癌的第一步
上一篇信迪利单抗在胃癌二线治疗中的总生存期(OS):胃癌患者的新希望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