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其病理机制复杂,可导致肾功能衰竭。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和糖尿病本身引发的皮肤瘙痒是患者常见的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从疾病原理角度探讨这两种瘙痒的发生机制,并介绍相应的阶梯治疗用药方案。
1型糖尿病与肾病源性瘙痒
1型糖尿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肾脏的微血管,导致糖尿病肾病。肾病源性瘙痒是由于肾功能不全引起的皮肤瘙痒,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尿毒症毒素在皮肤中的沉积、皮肤干燥、神经病变等因素有关。尿毒症毒素的积累会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同时,肾功能不全导致的皮肤水分丧失,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容易继发感染,都可能加重瘙痒症状。
糖尿病源性瘙痒
糖尿病源性瘙痒与高血糖引起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有关。高血糖可导致神经纤维变性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引起皮肤瘙痒。此外,糖尿病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容易继发感染,进一步加重瘙痒症状。此外,糖尿病还可能影响皮肤中的免疫调节,导致炎症反应,增加瘙痒发生的风险。
阶梯用药治疗
第一阶梯:局部治疗
保湿剂:保持皮肤湿润是减轻皮肤干燥引起的瘙痒的基本措施。使用天然成分、无刺激性的保湿剂,如含有透明质酸、甘油、尿素等成分的产品,可有效改善皮肤干燥状态,减少瘙痒。
抗组胺药:对于轻度瘙痒,可使用非处方的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它们能够阻断组胺受体,减轻瘙痒感。
皮质类固醇药膏:对于炎症性瘙痒,可使用皮质类固醇药膏,如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等,它们具有抗炎和抗过敏作用,可减轻炎症和瘙痒。但需遵医嘱使用,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以免引起皮肤萎缩等副作用。
第二阶梯:系统治疗
抗组胺药:对于局部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使用系统性抗组胺药,如非那根、赛庚啶等。这些药物可以阻断中枢和外周的组胺受体,减轻瘙痒。
抗抑郁药:对于神经性瘙痒,可使用抗抑郁药,如多塞平、阿米替林等。这些药物能够调节神经传导物质,减轻瘙痒。
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可选用养血润燥、清热解毒的中药,如当归、地黄、黄连等,这些药物能够调节体内平衡,减轻瘙痒症状。
第三阶梯:综合治疗
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糖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关键。通过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和药物治疗,使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减少高血糖对皮肤的损害。
改善肾功能:使用ACEI/ARB类药物,如贝那普利、洛卡特普等,可减轻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恶化。这些药物能够减少肾脏的滤过压力,保护肾功能。
血透或腹透:对于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以清除体内毒素,减轻瘙痒症状。透析治疗能够替代部分肾功能,清除尿毒症毒素,改善瘙痒。
结语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瘙痒问题需要综合治疗,阶梯用药治疗是重要手段。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用药物,同时注意血糖控制和肾功能保护,以提高生活质量。此外,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对于改善瘙痒症状和整体健康状况都有积极作用。
朱淼勇
温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