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人群血脂管理》

2025-02-01 14:00:06       3244次阅读

冠心病,作为全球范围内高发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对公共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血脂异常,作为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冠心病人群的血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从冠心病的定义、血脂异常对冠心病的影响、冠心病人群血脂管理的目标及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提高冠心病人群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一、冠心病的定义及发病机制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冠状动脉壁内出现脂质沉积、炎症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增生和纤维化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形成斑块,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主要表现为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等。这些异常的血脂水平会导致冠状动脉内膜的炎症反应、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最终引发冠心病。

二、血脂异常对冠心病的影响 1. 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会导致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狭窄,影响血液流动,引发心肌缺血和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还可能引发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血栓形成:血脂异常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暴露的脂质和组织因子会激活凝血系统,引发血栓形成,阻塞冠状动脉血流,导致心肌梗死。

炎症反应:血脂异常会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炎症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会吸引更多的炎症细胞进入斑块,加剧炎症反应,导致斑块不稳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三、冠心病人群血脂管理的目标 1. 对于冠心病患者,血脂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降低LDL-C水平,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根据国内外指南推荐,冠心病患者的LDL-C目标值应控制在1.8 mmol/L以下,极高危患者应控制在1.4 mmol/L以下。

对于冠心病高危人群,血脂管理的目标是降低LDL-C和TG水平,提高HDL-C水平,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冠心病高危人群包括有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对于这些人群,应定期进行血脂检查,评估血脂水平的变化,及时进行干预。

四、冠心病人群血脂管理的措施 1. 生活方式干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均可有效改善血脂水平,降低冠心病发病风险。合理膳食应以低盐、低脂、低糖为原则,增加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适量运动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戒烟限酒是降低冠心病风险的重要措施,戒烟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适量饮酒可轻度提高HDL-C水平,但过量饮酒会增加冠心病风险。控制体重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有助于改善血脂水平,降低冠心病风险。

药物治疗:对于血脂水平较高的冠心病患者,可使用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降脂药物,以降低LDL-C和TG水平,提高HDL-C水平。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可显著降低LDL-C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贝特类药物主要用于降低TG水平和轻度升高HDL-C水平,适用于TG水平较高的患者。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可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降低LDL-C水平。对于部分患者,还可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脂药物,以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定期检查:冠心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血脂检查,评估血脂水平的变化,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以实现血脂管理的目标。建议冠心病患者每3-6个月进行一次血脂检查,包括TC、LDL-C、HDL-C和TG等指标。根据血脂水平的变化,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方案,以控制血脂水平在目标范围内。

总之,冠心病人群的血脂管理对于预防和控制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定期检查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

付宇

黎川县中医医院

下一篇《宫颈癌:威胁女性健康的 “隐形杀手”》
上一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初诊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