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史采集
病史是评估痛风的重要起点,需详细了解患者的以下情况:
发作特征:痛风的发作通常表现为急性、剧烈的单关节疼痛,夜间加重,持续时间不等。
疼痛部位:首次发作多发生在大脚趾的第一跖趾关节,但也可影响其他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手部关节等。
生活习惯:询问患者是否有高嘌呤饮食、饮酒习惯,以及是否有服用可能导致血尿酸升高的药物。
家族史: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痛风患者,评估遗传因素对发病的影响。
既往诊断和治疗:询问患者是否曾被诊断为痛风,以及接受过何种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2.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诊断痛风的重要环节,可发现痛风的临床体征:
关节检查:检查关节是否有肿胀、触痛、活动受限等表现。
痛风石:痛风石是尿酸盐沉积形成的固体结节,常见于耳朵、手指、足趾等部位。
皮肤检查:观察皮肤有无痛风结节,这些结节可能表明痛风已进入慢性期。
3.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确诊痛风的关键步骤,以下检查项目至关重要:
血尿酸水平:正常范围因性别和年龄而异,但通常男性超过416μmol/L,女性超过357μmol/L时应考虑痛风。
尿尿酸排泄量:通过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测定,可了解尿酸排泄情况。
关节穿刺检查:通过抽取关节液进行显微镜检查,观察是否存在尿酸盐结晶,这是诊断痛风的金标准。
影像学检查:X线、超声或CT扫描可显示关节和软组织的病变,有助于排除其他关节疾病。
4. 鉴别诊断
痛风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包括但不限于:
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关节对称性肿痛,伴有晨僵,但血尿酸水平通常正常。
骨关节炎:关节磨损、变形,活动受限,多见于中老年,血尿酸水平通常不升高。
感染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全身感染症状,血培养可能阳性。
5. 治疗原则
确诊痛风后,治疗原则应包括:
急性期治疗: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或秋水仙碱缓解症状,减轻炎症。
缓解期治疗:使用降尿酸药物控制血尿酸水平,预防痛风石形成。
长期管理:调整生活方式,包括低嘌呤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诱发因素。
并发症处理:针对痛风石、肾脏损害等并发症进行针对性治疗。
6. 合理用药
痛风治疗中合理用药是关键:
用药剂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合理调整用药剂量。
用药时机: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始用药,以减少副作用。
用药监测:定期监测血尿酸、肝肾功能,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药物相互作用: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7. 预防复发
预防痛风复发需要:
定期复查: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及时发现异常并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饮食: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内脏、海鲜、啤酒等,减少尿酸生成。
适量运动:增加有氧运动,控制体重,促进尿酸排泄,减少痛风发作。
管理诱发因素:避免过度劳累、感冒、手术等可能诱发痛风的因素。
8. 患者教育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痛风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病因认识:了解痛风的病因,包括代谢紊乱、遗传因素等。
症状识别:掌握痛风的症状,及时发现并就医。
治疗知识:学习痛风的预防和治疗知识,合理用药。
生活方式调整:学会如何调整生活方式,预防痛风复发。
总之,正确评估和诊断痛风需要医生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鉴别诊断。治疗痛风不仅要遵循合理用药原则,还要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预防痛风的复发和并发症。
蔡正文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