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血液系统第二大恶性肿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容易发生各种感染,给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巨大挑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易感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理生理特点
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病理特点是骨髓中异常浆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损,同时产生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这些异常免疫球蛋白无法正常发挥免疫作用,反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骨髓抑制:异常浆细胞的增生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损,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包括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等,使患者容易发生感染和出血。
免疫功能紊乱:异常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导致正常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免疫功能下降,使患者容易发生各种感染。
骨破坏:异常浆细胞分泌的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可引起骨质破坏,导致骨痛、骨折等并发症,同时破坏骨髓微环境,影响正常造血功能。
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易感染的原因
骨髓抑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伴有全血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使患者容易发生感染。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其减少导致患者容易发生细菌、真菌等感染。
免疫功能紊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伴有免疫球蛋白减少,尤其是IgG减少,使患者容易发生感染。IgG是人体主要的抗体,其减少导致患者容易发生细菌、病毒等感染。
骨破坏: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伴有骨破坏,导致骨痛、骨折等并发症,同时破坏骨髓微环境,影响正常造血功能,使患者容易发生感染。
化疗和免疫抑制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需要接受化疗和免疫抑制治疗,这些治疗可引起骨髓抑制和免疫功能紊乱,进一步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
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感染的防治措施
积极控制原发病:通过化疗、靶向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控制多发性骨髓瘤的进展,改善骨髓抑制和免疫功能紊乱,降低感染风险。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降低细菌感染的风险。同时,对于有侵袭性真菌感染风险的患者,可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
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对于IgG明显减少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严格无菌操作:在进行各种有创操作时,如骨髓穿刺、静脉置管等,要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感染的机会。
加强营养支持: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营养补充,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感染风险。
定期监测感染指标: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及时发现感染的征兆,早期进行干预。
总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容易发生各种感染,给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巨大挑战。通过深入了解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易感染的原因,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时,还需要加强多发性骨髓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韩晓静
新乡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