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方式多样,其中介入治疗因其微创、疗效确切而在临床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将详细阐述肝癌介入治疗中最为常用的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原理、操作、临床应用及其优势。
介入治疗在肝癌中的应用
介入治疗以其精准定位、疗效明显、创伤小等优势,在肝癌的综合治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特别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介入治疗能有效控制肿瘤进展、延长生存期,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原理与操作
TACE治疗基于肝癌的血供特点,肝癌组织约90%-95%的血供来自肝动脉,而正常肝脏组织的血供主要来自门静脉。利用这一差异,TACE通过将导管插入肝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直接在肿瘤局部形成高浓度药物环境,杀伤肿瘤细胞,同时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阿霉素、顺铂、氟尿嘧啶等,它们可在肿瘤局部高浓度聚集,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栓塞剂如碘化油、明胶海绵、微球等,可以阻塞肿瘤的供血动脉,使肿瘤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其中,碘化油不仅能栓塞血管,还能携带化疗药物长时间滞留在肿瘤组织内,持续发挥作用。
TACE的临床应用与优势
TACE在临床应用广泛,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TACE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它能有效地控制肿瘤的生长,缓解症状,如减轻腹痛、腹胀等,并能多次进行。治疗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根据肿瘤的残留情况和血供恢复情况决定后续治疗方案。
与传统的全身化疗相比,TACE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不良反应小的优点。由于化疗药物主要集中在肿瘤局部,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相对较小,因此患者对TACE的耐受性相对较好。同时,TACE还可以使部分原本无法手术的患者肿瘤缩小,从而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
经动脉放射性栓塞(TARE)的原理与特点
TARE作为新型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将放射性微球注入肿瘤血管,利用放射性微球释放的射线对肿瘤细胞进行内照射。常用的放射性微球如钇-90微球,其释放的β射线具有较强的能量,可以在短距离内杀伤肿瘤细胞。
这种治疗方法结合了栓塞和放疗的优点。一方面,微球可以栓塞肿瘤血管,切断肿瘤的血供;另一方面,放射性微球持续释放的射线可以对肿瘤细胞进行持续的杀伤,对于肿瘤细胞的杀伤更具针对性,尤其是对于那些对化疗不敏感的肝癌患者,TARE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TARE的临床应用前景
TARE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特别是对于伴有门静脉癌栓或肝外转移的患者。它可以在控制肝脏局部肿瘤的同时,对远处转移灶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目前,虽然TARE在国内的应用尚未普及,但在国际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其在改善肝癌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有效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有望成为肝癌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消融治疗相关的介入
射频消融与微波消融也是在介入引导下进行的肝癌治疗方法。在超声、CT或MRI等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射频电极或微波天线插入肿瘤组织内。射频消融通过高频交流电产生的热量使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微波消融则是利用微波产生的电磁场使肿瘤组织内的水分子剧烈运动产生热量,达到破坏肿瘤的目的。
对于直径较小(一般小于3-5cm)的肝癌病灶,消融治疗可以达到与手术切除相似的治疗效果,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一些位于肝脏深部或靠近重要血管、胆管的肿瘤,消融治疗可以在精确的介入引导下进行,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无水酒精注射
无水酒精注射是一种简单且经济的介入治疗方法。在影像引导下,将无水酒精直接注入肝癌组织内。无水酒精可使肿瘤细胞脱水、凝固,进而坏死。主要适用于直径较小(一般小于3cm)、数目不多的肝癌病灶,尤其是对于那些因肝功能较差或其他合并症不能耐受手术或消融治疗的患者,无水酒精注射可以作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缓解患者症状,控制肿瘤局部生长。
总结
介入治疗在肝癌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患者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将为肝癌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益处。通过TACE等介入治疗方法,我们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有更多的肝癌患者从中获益。
金明根
鄱阳鄱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