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本文旨在详细介绍冠心病患者的急救策略,以提高公众对冠心病的认识,增强急救意识,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
一、冠心病的定义与发病机制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动脉壁内膜下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化和钙化,形成斑块,导致血管壁变厚、硬化,管腔狭窄,血流受阻。冠状动脉痉挛是指冠状动脉发生暂时性收缩,使心肌供血不足。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发生凝固形成血栓,阻塞血管。这些病变均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二、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年龄和性别是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男性和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家族史表明冠心病具有遗传倾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均可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增加冠心病的风险。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肥胖和缺乏运动可导致代谢紊乱,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这些因素均可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从而诱发冠心病。
三、冠心病的急救措施 1. 心绞痛发作时的急救 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心肌缺氧的信号。患者在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就地休息,同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硝酸甘油可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如症状持续不缓解,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就医。心肌梗死时的急救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患者常表现为剧烈胸痛、大汗、呼吸困难等。在等待救护车到来时,患者应保持平卧位,避免剧烈活动,同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如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是挽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是通过按压胸骨,促使心脏泵血;人工呼吸是通过向患者口鼻吹气,提供氧气。通过心肺复苏,可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为进一步救治争取时间。
心力衰竭时的急救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晚期常见的并发症,是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导致的泵血功能障碍。患者常表现为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双下肢水肿等。在急救时,患者应半卧位,双腿下垂,以减轻心脏负荷,同时吸氧,必要时可口服利尿剂。利尿剂可通过增加尿量,减轻水肿,缓解心力衰竭症状。如症状持续不缓解,应立即就医。
四、冠心病的预防策略 1. 控制高危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因素,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高危因素可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降低冠心病的风险。戒烟限酒可减少烟草和酒精对血管的损伤,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可提高心血管功能,预防冠心病。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及时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早期干预。心电图可发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异常,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通过定期体检,可早期发现冠心病,及时干预,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合理用药 对于冠心病患者,应遵医嘱规律服用抗血小板、降脂、抗凝等药物,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脂药物可降低血脂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抗凝药物可预防血栓形成。合理用药可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改善预后。
健康饮食 低盐低脂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控制体重,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低盐饮食可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低脂饮食可降低血脂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降低胆固醇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控制体重可减少代谢紊乱,降低冠心病的风险。健康饮食可改善心血管功能,预防冠心病。
适量运动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冠心病风险。适量运动可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泵血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促进脂肪代谢,降低血脂水平。适量运动可
孟岩
济南市第六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