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医学上称为脑梗死或脑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这种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因血栓形成或其他原因导致血流受阻,进而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因此,对脑梗塞的原理、发病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的了解,对于降低其发病率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多方面且复杂,主要包括:
动脉粥样硬化
:这是导致脑梗塞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动脉内壁逐渐积累脂肪、胆固醇等物质,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当脑部的供血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血流受阻,供血不足,可能导致脑梗塞。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性别、遗传、生活习惯、疾病等。
血栓形成
:血栓是血液在血管内异常凝固形成的固体块。血栓可能在血管内形成,或者从其他部位脱落后随血流到达脑部,堵塞脑部血管,引发脑梗塞。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包括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
心源性栓塞
:心脏疾病,如房颤、心肌梗死等,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这些血栓可能随血流进入脑部,引起脑梗塞。心源性栓塞是脑梗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需要对心脏疾病进行及时治疗和控制。
血液动力学改变
:血压的急剧变化,如高血压的急剧下降,可能导致脑部血流减少,引发脑梗塞。此外,脱水、大量失血等情况也可能导致血液动力学改变,增加脑梗塞的风险。
血管炎症
:某些炎症性疾病,如血管炎,可导致血管壁受损,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引发脑梗塞。血管炎症可能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为了预防脑梗塞,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健康饮食
: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建议采用低脂、低盐、低糖的饮食模式,增加全谷物、豆类、坚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
规律运动
:适量的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心血管功能,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水平,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戒烟限酒
:烟草和过量饮酒均可增加血管疾病的风险。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是预防脑梗塞的重要措施。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等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血管疾病。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包括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检查。
合理用药
: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遵医嘱,合理用药,控制病情。长期使用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药物,可以有效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降低脑梗塞的风险。
急救意识
:了解脑梗塞的早期症状,如突发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歪斜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脑梗塞的救治需要争分夺秒,及时的溶栓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脑组织损伤。
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
肢体无力或麻木
: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可能是脑梗塞的早期症状。这可能是由于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受损,导致肢体运动功能受限。
言语不清
: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可能是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受损的表现。这可能是由于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语言中枢缺血、缺氧。
面部歪斜
:面部歪斜或不对称,可能是脑梗塞的典型症状之一。这可能是由于面神经受损,导致面部肌肉无法正常运动。
视力障碍
: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视力障碍,可能是大脑后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这可能是由于大脑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视觉中枢缺血、缺氧。
头痛、头晕
:头痛、头晕可能是脑梗塞的非特异性症状。这可能是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颅内压升高。
脑梗塞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
:脑梗塞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MRI是诊断脑梗塞的重要手段,可以明确脑梗塞的部位和范围。此外,血管造影、颈动脉超声等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血管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李志铭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越秀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