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肿瘤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据GLOBOCAN 2020数据库统计,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93万,死亡病例高达46.7万。在中国,这一数字更是不容小觑,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3万,死亡病例接近7万。其中,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90%,且70%-80%的患者在初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Ⅲ或Ⅳ期)。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传统的化疗或靶向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年左右,5年生存率不足10%。因此,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已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兴起为头颈部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药物,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来恢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研究表明,ICIs在局部晚期不可切除和/或远处转移的HNSCC挽救性治疗中,比经典的EXTREME方案(西妥昔单抗联合铂类及5-氟尿嘧啶)有更加长久的肿瘤控制效果。此外,对于诱导治疗,虽然目前的短期随访数据未见生存期获益,但已有报道显示以免疫治疗为主的综合诱导治疗方案其病理控制率令人鼓舞。
然而,针对有效患者人群及生物标志物的筛选、疗效评定、肿瘤超进展判定及严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的诊断处理等方面,目前尚未取得广泛共识。因此,制定专家共识,明确免疫治疗在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中的策略,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患者筛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肿瘤负荷、免疫微环境、PD-L1表达水平等因素,以筛选出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此外,对于生物标志物的筛选,目前尚无统一标准,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探索。
其次,在疗效评定方面,传统的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免疫治疗的效果。因此,需要建立新的疗效评价体系,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估免疫治疗的疗效。
再次,在肿瘤超进展判定方面,免疫治疗可能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肿瘤超进展,即肿瘤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判定标准和预警机制,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一现象。
最后,在严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诊断处理方面,免疫治疗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如肺炎、肠炎等。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诊断和处理流程,以降低免疫治疗的毒副反应,保障患者的安全。
总之,免疫治疗为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克服诸多挑战。制定专家共识,明确免疫治疗的策略,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临床研究,为免疫治疗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张传雷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民路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