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治疗过程中手术切除肿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然而,手术治疗在带来疗效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其中真菌性肠炎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术后患者因为免疫力降低、肠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容易发生真菌性肠炎。本文将深入探讨肠癌术后真菌性肠炎的发病机制、诊断要点、治疗原则、护理措施以及预防方法,旨在帮助患者和医护人员更好地应对这一并发症,确保患者术后恢复期的安全。
一、肠癌术后真菌性肠炎的发病机制 肠癌术后,患者的肠道正常菌群平衡被破坏,这为条件致病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真菌性肠炎主要由念珠菌、曲霉等真菌引起,这些真菌在肠道内过度增殖,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此外,术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等因素都可能加剧肠道菌群失衡,增加真菌性肠炎的风险。
二、术后真菌性肠炎的诊断要点 对于术后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的肠癌患者,需要及时进行诊断,以确定是否为真菌性肠炎。诊断要点包括: 1. 病史:患者近期有肠癌手术史,术后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粪便涂片镜检可见真菌孢子或菌丝;粪便培养可培养出致病菌。 3. 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道黏膜充血、水肿,部分患者可见溃疡形成。 综合以上表现,结合病史,可明确诊断为术后真菌性肠炎。
三、术后真菌性肠炎的治疗原则 治疗术后真菌性肠炎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治疗原则如下: 1. 抗真菌治疗:首选氟康唑等唑类药物,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必要时可联合使用两性霉素B等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2. 调整肠道菌群:口服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以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 3. 对症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提高患者的整体状况。 4. 免疫调节: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免疫增强剂,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四、术后真菌性肠炎的护理措施 护理是术后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真菌性肠炎患者尤为重要。护理措施如下: 1. 饮食护理:给予低残渣、易消化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必要时给予肠内营养,以减轻肠道负担,促进肠道恢复。 2. 皮肤护理: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对于有皮肤破损的患者,及时进行清创换药,防止感染扩散。 3. 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焦虑、抑郁的患者,可以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4. 用药护理:遵医嘱按时给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对于有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5. 监测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五、术后真菌性肠炎的预防 预防术后真菌性肠炎的发生,需要从术前、术中、术后等多个环节入手。预防措施如下: 1. 术前准备:术前给予肠道准备,减少肠道内细菌负荷。对于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2. 术中处理: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术中污染。对于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预防性治疗,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 3. 术后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菌群失调。对于有肠道菌群失调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益生菌制剂,调整肠道菌群。 4. 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增强免疫力。对于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5. 监测管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对于有真菌感染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真菌药物预防性治疗。
总之,肠癌术后真菌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需要积极治疗和护理。通过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调整肠道菌群、对症支持治疗等措施,可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者预后。同时,加强术前准备、术中处理及术后管理,可降低术后真菌性肠炎的发生率。医护人员应重视术后真菌性肠炎的防治工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患者和家属也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共同应对这一并发症,确保术后恢复期的安全。
袁震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