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影响骨髓,导致骨质破坏、贫血、高钙血症等症状。确诊多发性骨髓瘤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证据。本文将详细介绍多发性骨髓瘤的确诊条件和治疗原则。
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骨痛、骨折、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等。骨痛和骨折是最常见的症状,约70%的患者会出现。贫血也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常见症状,约50%的患者会出现。此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确诊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依据。主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 (1)血常规:约50%的患者会出现贫血,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2)血生化:约50%的患者会出现血钙升高,同时伴有肾功能不全时血肌酐升高。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血浆球蛋白升高。 (3)血清蛋白电泳:约80%的患者会出现单克隆IgG或IgA升高,约10%的患者会出现单克隆IgD、IgE升高。 (4)尿蛋白电泳:约80%的患者会出现单克隆轻链升高。 (5)骨髓检查:约90%的患者骨髓中浆细胞比例≥10%,部分患者浆细胞比例可达50%以上。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也是确诊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手段。常见的影像学检查项目包括: (1)X线检查:约80%的患者会出现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等征象。 (2)CT和MRI检查:CT和MRI检查可以发现X线难以发现的溶骨性破坏和软组织肿块。 (3)PET-CT检查:PET-CT检查可以发现全身多发的溶骨性破坏和软组织肿块,有助于评估病情和疗效。
确诊标准 根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标准,确诊多发性骨髓瘤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骨髓中浆细胞比例≥10%,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或尿单克隆轻链升高。 (2)活检证实为浆细胞瘤,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或尿单克隆轻链升高。 (3)全身多发的溶骨性破坏和软组织肿块,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或尿单克隆轻链升高。
治疗原则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主要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支持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能、病理分型和病情进展等因素综合制定。 (1)化疗:化疗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地塞米松等。 (2)靶向治疗:靶向治疗主要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常用的靶向药物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和免疫调节剂(如来普唑)。 (3)免疫治疗:免疫治疗主要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杀伤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常用的免疫治疗药物包括抗CD38单克隆抗体(如达雷木单抗)和CAR-T细胞治疗。 (4)支持治疗:支持治疗主要包括止痛、抗感染、纠正贫血和高钙血症等,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总之,确诊多发性骨髓瘤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证据。一旦确诊,应尽早开始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以控制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
周超锋
河南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