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症状:
关节痛:早期表现为关节轻微疼痛,逐渐加重,疼痛呈持续性,夜间加重。疼痛可能与患者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有关,导致关节炎症因子积聚,刺激周围神经末梢。
关节肿:受累关节出现肿胀,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触痛明显。肿胀通常是由炎症反应引起的,炎症细胞和液体的积聚导致关节囊膨胀。
关节僵硬:晨起或休息后关节活动受限,活动后可缓解。这种僵硬通常被称为“晨僵”,反映了炎症对关节功能的影响。
关节畸形:长期炎症导致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出现关节畸形。软骨和骨质的损伤导致关节失去正常形态和功能。
系统性症状:
疲劳:全身乏力,易疲劳,休息后不能缓解。疲劳可能与慢性炎症、贫血或营养不良有关,影响身体的能量代谢。
发热:低热或高热,伴寒战、出汗等。发热是身体对炎症的反应,表明免疫系统正在对抗外来侵害。
贫血:慢性病贫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下降。贫血可能是由于慢性炎症导致的铁代谢紊乱或营养不良。
体重下降:食欲减退,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慢性炎症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食欲下降和消化吸收不良。
其他系统受累:
皮肤:类风湿结节,多发生在肘部、指关节等处。结节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皮肤表现,反映炎症在全身的扩散。
心脏: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等。心脏受累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受损。
肺部:间质性肺炎、胸膜炎、肺纤维化等。肺部受累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和氧气交换障碍。
眼部:结膜炎、巩膜炎、干眼症等。眼部受累可能导致视力损害。
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病变、脊髓压迫等。神经系统受累可能导致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合理用药原则: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旦确诊,立即开始治疗,避免病情进展。早期治疗可以减少关节损伤,延缓疾病进展。
个体化治疗:根据病情、病程、并发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联合用药: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联合用药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单一药物的副作用。
长期坚持: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长期坚持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用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等,缓解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抗炎、镇痛、抑制免疫反应。糖皮质激素是强效的抗炎药物,可以迅速控制炎症,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副作用。
病程控制药:如甲氨蝶呤、来普唑、硫唑嘌呤等,抑制免疫反应,控制病情进展。这些药物可以减缓疾病的发展,减少关节损伤。
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IL-6受体拮抗剂等,靶向抑制炎症因子,改善病情。生物制剂是新型的治疗手段,通过靶向特定的炎症因子,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和长期管理。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定期复查,以控制病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此外,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运动和心理调适,以全面改善健康状况。
李翠翠
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