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其特点是骨髓中异常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即未成熟的粒细胞)。这种白血病的发病率约占所有AML的10%左右,且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本文将详细介绍APL的病理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1. 病理机制
APL的发生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约95%以上的APL患者存在染色体易位t(15;17)(q22;q12),导致RARA基因和PML基因融合,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RARA基因是维甲酸受体α(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的编码基因,PML基因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romyelocytic Leukemia Protein)的编码基因。PML-RARA融合基因的产生导致维甲酸信号通路异常活化,抑制细胞分化,促使早幼粒细胞恶性增殖。
除了t(15;17)外,APL患者中还有少数存在其他染色体易位,如t(11;17)(q23;q21)、t(5;17)(q35;q21)等,这些易位同样会导致RARA基因与其他融合伙伴基因的融合,如PLZF-RARA、NuMA-RARA等。这些融合基因同样会影响维甲酸信号通路,导致APL的发生。
2. 临床表现
APL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贫血、出血倾向、感染等,与一般AML相似。但APL具有以下特点:
出血倾向严重:约1/3的APL患者在确诊时存在严重出血,包括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颅内出血。
低白细胞血症:约50%的APL患者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甚至低于1.0×10^9/L,称为“低白细胞APL”。这部分患者出血风险更高,预后较差。
广泛纤维蛋白原消耗:约80%的APL患者存在明显纤维蛋白原消耗,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进一步加重出血倾向。
白细胞碎片综合征:约10%的APL患者可出现白细胞碎片综合征,表现为发热、肌肉疼痛、肾功能损害等。
3. 诊断方法
APL的诊断主要依赖于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骨髓细胞形态学:APL患者的骨髓涂片可见大量早幼粒细胞,胞浆内充满紫红色颗粒,胞核偏位,称为“假性Pelger畸形”。
细胞化学染色:APL患者的早幼粒细胞对过氧化物酶(POX)呈弱阳性,有助于与其他类型的AML鉴别。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PCR、FISH等方法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可明确APL诊断,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4. 治疗原则
APL的治疗主要包括诱导分化、化疗和支持治疗。
诱导分化:维甲酸(ATRA)和砷剂是APL诱导分化的首选药物,可促进早幼粒细胞分化、凋亡,缓解病情。
化疗:在诱导分化的基础上,可联合蒽环类、阿糖胞苷等化疗药物,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
支持治疗:包括输血、抗感染、抗出血等,改善患者一般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总之,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具有独特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明确诊断、规范治疗是提高APL患者预后的关键。
郑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