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肿瘤作为全球恶性肿瘤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GLOBOCAN 2020数据库的数据,全球每年新发头颈部肿瘤病例约为93万,死亡病例高达46.7万。在中国,每年约有13万新发病例,死亡病例接近7万。头颈部肿瘤中,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占比约90%,且大多数患者在初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Ⅲ或Ⅳ期),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传统治疗手段中,复发或转移性HNSCC患者在接受化疗或靶向治疗后,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年左右,5年生存率不足10%。随着免疫治疗的兴起,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恢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为头颈部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肿瘤细胞利用免疫检查点(如PD-1/PD-L1)逃避免疫系统检测的机制,从而恢复T细胞对肿瘤的识别和攻击能力。在局部晚期不可切除和/或远处转移的HNSCC患者中,ICIs相较于传统的EXTREME方案(西妥昔单抗联合铂类及5-氟尿嘧啶)显示出更长久的肿瘤控制效果。
综合治疗方案
对于头颈部肿瘤的综合治疗,免疫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显示出了病理控制率的提升。尽管短期随访数据显示生存期获益尚不明显,但已有研究显示免疫治疗在局部晚期HNSCC患者中的疗效潜力。
生物标志物筛选与疗效评估
在免疫治疗中,有效患者人群及生物标志物的筛选至关重要。精准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预测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从而实现个体化治疗。此外,疗效评定也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环节,需要结合肿瘤缩小、生活质量改善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肿瘤超进展与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处理
肿瘤超进展现象是指在免疫治疗过程中肿瘤体积迅速增大,可能与免疫治疗相关。对于这一现象的判定,目前尚缺乏广泛共识。同时,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的诊断和处理也是免疫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临床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干预。
结论
头颈部肿瘤的免疫治疗在专家共识的指导下,已经成为临床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研究的深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望为头颈部肿瘤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选择。然而,对于生物标志物的筛选、疗效评估、肿瘤超进展判定及irAEs的处理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专家共识的形成,以指导临床实践,实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
李治岐
南阳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