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是一种高度恶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以快速生长和侵袭性为特征。该病最初由Denis Burkitt在非洲儿童中发现,因此得名。本文将详细解析伯基特淋巴瘤的诊断标准和疾病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疾病。
伯基特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伯基特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样,以颌面部肿块最为常见,此外还可见于腹腔、睾丸等部位。患者常伴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症状。由于肿瘤生长迅速,患者往往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肿块和压迫症状。
伯基特淋巴瘤的病理特征
组织学特征:伯基特淋巴瘤的组织学特征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瘤细胞体积较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常见。瘤细胞弥漫性生长,间质较少,有时可见"星空样"现象。
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如CD19、CD20、CD79a等),不表达T细胞相关抗原(如CD3、CD45RO等)。部分病例可表达浆细胞相关抗原(如CD138、MUM1等)。
细胞遗传学:伯基特淋巴瘤瘤细胞常携带t(8;14)(q24;q32)易位,导致c-myc基因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伯基特淋巴瘤的诊断标准
伯基特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临床表现:颌面部肿块、腹腔肿块等局部表现,伴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病理学检查: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为B细胞相关抗原阳性,T细胞相关抗原阴性。
分子生物学检测:瘤细胞携带t(8;14)(q24;q32)易位,c-myc基因激活。
影像学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范围和侵犯情况。
骨髓检查:部分患者可有骨髓侵犯,骨髓活检有助于评估病情。
其他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升高等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伯基特淋巴瘤的疾病原理
伯基特淋巴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主要包括:
遗传因素:c-myc基因激活是伯基特淋巴瘤发生的关键分子机制。c-myc基因位于8号染色体上,当发生t(8;14)(q24;q32)易位时,c-myc基因与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相邻,导致c-myc基因过度表达,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转化。
感染因素:EB病毒感染是伯基特淋巴瘤发生的重要诱因。EB病毒可感染B细胞,导致c-myc基因激活,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转化。
免疫因素:免疫缺陷患者更易发生伯基特淋巴瘤。免疫缺陷导致机体对EB病毒的清除能力下降,增加了伯基特淋巴瘤的发生风险。
环境因素: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等环境因素与伯基特淋巴瘤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例如,在非洲等地区,伯基特淋巴瘤的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当地的气候、饮食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伯基特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而其发生与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深入了解伯基特淋巴瘤的诊断标准和疾病原理,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张莹莹
南京鼓楼医院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