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本文将从胃癌的发病原理、风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科普,帮助公众了解这一疾病,实现科学防治。
一、胃癌的发病原理
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其发病过程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主要发病机制包括:
遗传因素:部分胃癌患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表明遗传因素在胃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环境因素:长期暴露于不良环境,如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等,可增加胃癌发病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变,进而发展为胃癌。
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变: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导致胃黏膜细胞基因突变,增加癌变风险。
免疫因素:免疫功能异常可导致胃癌发生,如自身免疫性胃炎等。
二、胃癌的风险因素
年龄:胃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
性别:男性胃癌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激素水平差异有关。
遗传因素: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增加。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可增加胃癌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感染者胃癌发病风险增加。
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变: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增加癌变风险。
三、胃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以下临床表现:
上腹部疼痛:为胃癌最常见的症状,初期为隐痛,逐渐加重。
消化不良:如食欲减退、嗳气、反酸等。
体重下降:由于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原因,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
黑便:胃癌侵犯血管可引起出血,表现为黑便。
贫血:长期慢性出血可导致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等症状。
梗阻症状:胃癌侵犯胃腔可引起梗阻,表现为呕吐、腹胀等。
四、胃癌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胃癌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此外,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有助于评估胃癌分期及有无远处转移。
治疗:胃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早期胃癌可通过手术切除,预后较好;中晚期胃癌则需综合治疗,如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
预后:早期胃癌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中晚期胃癌预后相对较差,5年生存率约30-50%。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
总结:胃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了解胃癌的发病原理、风险因素、临床表现等知识,有助于实现胃癌的科学防治。公众应增强防癌意识,改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陈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