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是一种相对罕见但高度恶性的肿瘤,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占所有消化系统肿瘤的3%左右。胆管癌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存在差异,但总体预后较差,五年生存率仅为5-15%。胆管癌的分类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其中FGFR突变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胆管癌的分类 1. 按解剖部位分类:胆管癌可分为肝内胆管癌(iCCA)和肝外胆管癌(eCCA),其中肝内胆管癌占比约为50-70%,预后更差。肝外胆管癌又可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
按组织学类型分类:胆管癌可分为腺癌(最常见)、鳞状细胞癌、腺鳞癌等。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胆管癌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治疗响应。
按分子分型分类:近年来,基于基因组学的研究将胆管癌分为三个亚型:IDH突变型、FGFR融合/突变型和肿瘤免疫微环境富集型。其中FGFR突变型胆管癌占比约为10-20%,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靶点。
二、FGFR突变的临床特征 1. FGFR突变多发生在肝内胆管癌,且与肝外胆管癌相比,具有更高的肿瘤分级、更差的预后。
FGFR突变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血管生成,抑制凋亡。
FGFR突变胆管癌对手术、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响应较差,亟需开发新的治疗手段。
三、FGFR突变胆管癌的药物治疗进展 1. FGFR抑制剂:针对FGFR突变的胆管癌,开发了一系列小分子抑制剂,如BGJ398、Infigratinib、Pemigatinib等。这些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FGFR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下游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生长。
临床研究进展:多个FGFR抑制剂已开展针对胆管癌的临床研究,部分已取得积极结果。如Pemigatinib在二线治疗FGFR2融合阳性胆管癌的II期研究中,ORR达36%,中位PFS为6.9个月,已被FDA批准上市。
联合治疗策略:单独应用FGFR抑制剂的疗效有限,联合其他靶向药物、化疗、免疫治疗等,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多项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中。
克服耐药机制:长期使用FGFR抑制剂易产生耐药,研究其耐药机制,开发克服耐药的新药,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总之,胆管癌的分类有助于指导个体化治疗,FGFR突变胆管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靶点。FGFR抑制剂为FGFR突变胆管癌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但仍面临耐药、疗效有限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同时,加强对胆管癌分子分型的研究,有助于发现更多治疗靶点,开发新药,改善胆管癌预后。
朱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