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手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近年来在肝胆外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本文将详细介绍介入手术在肝胆外科的应用,并探讨其合理用药的原则。
一、介入手术在肝胆外科的应用
1.1 肝癌的治疗 肝癌是最常见的肝胆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介入手术在肝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射频消融(RFA)等方法。TACE通过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使肿瘤缺血坏死;RFA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量使肿瘤组织凝固坏死。这两种方法均能显著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 胆管癌的治疗 胆管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介入手术在胆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胆道支架置入和经皮胆道引流(PTCD)。胆道支架置入能有效缓解胆道梗阻,改善黄疸症状;PTCD则能迅速引流胆汁,减轻胆道感染。这些方法为胆管癌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局部控制手段。
1.3 良性肝胆疾病的治疗 介入手术在良性肝胆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可用于治疗胆石症引起的急性胆囊炎;经皮肝胆管造影(PTC)可用于诊断和治疗肝胆管狭窄等病变。
二、介入手术合理用药的原则
2.1 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在进行介入手术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不必要的风险。例如,对于肝功能严重受损、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谨慎选择介入手术。
2.2 合理选择药物 介入手术中常用的药物包括化疗药物、抗凝药物、止痛药物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例如,在进行TACE时,可选用顺铂、表柔比星等化疗药物;在置入胆道支架时,可使用肝素等抗凝药物。
2.3 严密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介入手术中使用的药物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2.4 个体化用药 由于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肝功能等因素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介入手术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总之,介入手术在肝胆外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严格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肝胆疾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同时,我们还需不断探索和优化介入手术的技术和方法,以推动肝胆外科事业的发展。
董春禄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