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了解高血压的疾病原理,对于科学管理血压和守护健康至关重要。
高血压的定义 高血压是指血压持续升高的病理状态,通常指的是收缩压(高压)大于等于140毫米汞柱(mmHg)和/或舒张压(低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导致心脏病、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
高血压的病因 高血压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多阶段的过程。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血压升高。遗传因素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发病率较高。此外,年龄、性别、肥胖、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也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 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多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神经内分泌因素: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异常激活,导致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进而引发血压升高。 2. 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血管壁增厚,血管弹性下降,形成动脉硬化。 3. 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压可引起心脏负荷增加,心室肥厚,心脏舒张功能减退,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高血压的诊断和评估 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据血压测量值。诊室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的传统方法,但易受“白大衣效应”的影响。家庭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可提供更全面的血压信息。此外,高血压患者还需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包括靶器官损害和相关疾病的筛查。
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高血压的治疗目标是降低血压至目标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治疗原则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方面: 1. 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减少盐摄入、增加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合理膳食等。非药物治疗对降低血压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2. 药物治疗:对于血压≥160/100毫米汞柱或伴有靶器官损害、并发症的患者,需立即开始药物治疗。对于血压≥140/90毫米汞柱且伴有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患者,也需考虑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药物,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等。
高血压患者的长期管理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管理。患者需定期随访,监测血压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需加强自我管理,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方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高血压的治疗和科学管理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医生、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只有充分了解高血压的疾病原理,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守护健康。
陈克永
枣庄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