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发病率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的三分之一。作为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B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DLBCL的临床表现多样,病理机制复杂,涉及免疫调节、遗传和分子层面的多种因素。
一、临床特征
年龄与性别分布 DLBCL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中位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性别方面,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症状与体征 DLBCL的临床表现多样,最常见的症状是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局部压迫症状。此外,患者还可出现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以及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以结外病变起病,如胃肠道、皮肤、中枢神经系统等。
临床表现 DLBCL的临床表现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局限型:病变局限于单一淋巴结区域,无全身症状,预后相对较好; (2)广泛型:病变累及多个淋巴结区域,伴或不伴全身症状,预后相对较差; (3)原发性结外DLBCL:以结外器官受累为主,如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等,预后较差。
临床分期 DLBCL的临床分期采用Ann Arbor分期系统,分为ⅠE、ⅡE、ⅢE和Ⅳ期。分期越高,病变范围越广泛,预后越差。
二、病理机制
免疫调节异常 DLBCL的发生与免疫调节异常密切相关。长期慢性抗原刺激可导致B细胞克隆性增殖,进而发展为DLBCL。此外,免疫抑制状态下,如器官移植、HIV感染等,DLBCL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遗传因素 部分DLBCL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如携带某些易感基因多态性位点。此外,某些遗传综合征,如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等,与DLBCL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分子机制 DLBCL的分子机制复杂多样,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其中,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BCR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可促进B细胞增殖、存活和恶性转化。此外,NF-κB、JAK-STAT等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也参与DLBCL的发生发展。
表观遗传学 DLBCL的发生发展与表观遗传学修饰异常密切相关。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学修饰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某些表观遗传学修饰异常可促进B细胞增殖、存活和恶性转化,进而导致DLBCL的发生。
三、病理分型
DLBCL的病理分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淋巴瘤分类标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GCB型DLBCL:起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具有较好的预后; 2. ABC型DLBCL:起源于活化B细胞,预后相对较差; 3. PMBL:起源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预后相对较好; 4. 继发性DLBCL:由低级别B细胞淋巴瘤进展而来,预后相对较差。
综上所述,DLBCL的临床特征多样,病理机制复杂,涉及免疫调节、遗传和分子层面的多种因素。深入研究DLBCL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和预后评估,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牛冠儒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