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简称SLE或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多器官受累,且病程复杂多变。近年来,研究发现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在SLE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探讨TLRs在SLE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手术治疗在SLE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Toll样受体(TLRs)概述 TLRs是一类模式识别受体,主要分布在免疫细胞表面。它们能够识别病原体相关的保守结构(如细菌的脂多糖、病毒的双链RNA等),从而激活免疫细胞,引发炎症反应。目前,已发现13种TLRs,其中TLR1-TLR9主要参与病原体识别,TLR10-TLR13的功能尚未完全明确。
二、TLRs在SLE中的作用机制 1. TLRs激活自身免疫反应 TLRs能够识别自身和非自身抗原,激活免疫细胞。在SLE患者体内,TLRs过度激活可导致自身免疫反应失衡,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攻击正常组织,引发炎症和组织损伤。
TLRs促进炎症因子释放 TLRs激活后,可诱导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如TNF-α、IL-6等),加剧炎症反应。这些炎症因子在SLE患者体内水平升高,与SLE病情活动度密切相关。
TLRs影响免疫细胞分化 TLRs激活可影响免疫细胞分化,导致Th17、Treg等免疫细胞亚群比例失衡。在SLE患者体内,Th17细胞比例升高,而Treg细胞比例降低,进一步加剧自身免疫反应。
三、手术治疗在SLE治疗中的地位 SLE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然而,对于部分难治性SLE患者,手术治疗仍具有一定价值。
手术治疗指征 对于SLE合并的严重并发症,如狼疮性肾炎导致的肾功能衰竭、狼疮性浆膜炎导致的肠梗阻等,可考虑手术治疗。此外,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SLE患者,手术治疗可作为最后的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风险 SLE患者常伴有多器官受累,手术风险较高。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手术风险,并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术后加强监护和支持治疗。
手术治疗效果 对于SLE合并的严重并发症,手术治疗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然而,手术治疗不能根治SLE,术后仍需长期药物治疗,控制病情活动。因此,手术治疗应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而非替代。
综上所述,Toll样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自身免疫反应、炎症因子释放等多个环节。对于部分难治性SLE患者,手术治疗可改善症状,但仍需药物治疗控制病情。未来,针对TLRs的靶向治疗有望为SLE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王文廉
南阳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