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前白蛋白和甲胎蛋白对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预测

2025-01-30 00:35:37       3254次阅读

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和死亡率都较高。肝切除术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术后患者可能会发生肝功能不全,影响预后。因此,准确预测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血清前白蛋白和甲胎蛋白(AFP)对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预测价值。

一、肝癌的流行病学特征 肝癌是全球第六位常见恶性肿瘤和第三位肿瘤致死原因。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前列。肝癌的病因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长期酗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早期肝癌常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

二、肝切除术在肝癌治疗中的地位 肝切除术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手段之一,尤其适用于早期和部分中期肝癌患者。对于部分晚期肝癌患者,肝切除术联合其他治疗手段(如介入治疗、靶向治疗等)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然而,肝切除术对肝功能有一定的要求,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肝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

三、肝功能不全的预测指标 准确预测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肝功能评估指标包括Child-Pugh评分、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等。然而,这些指标在预测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血清生物标志物在预测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中的价值。

四、血清前白蛋白和甲胎蛋白对肝功能不全的预测价值 血清前白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其浓度与肝功能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血清前白蛋白浓度与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血清前白蛋白浓度降低可能提示患者肝功能较差,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风险较高。

甲胎蛋白(AFP)是肝癌的特异性标志物,其浓度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发现,AFP浓度与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AFP浓度升高可能提示患者肝癌负荷较重,术后肝功能恢复较慢,发生肝功能不全的风险较高。

五、血清前白蛋白和甲胎蛋白预测肝功能不全的临床意义 血清前白蛋白和甲胎蛋白作为血清生物标志物,在预测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联合检测血清前白蛋白和甲胎蛋白,可以提高预测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准确性。对于预测结果为高风险的患者,临床医生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术前改善肝功能、术中控制出血量、术后加强监护等,以降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六、总结 肝切除术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手段,但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肝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血清前白蛋白和甲胎蛋白作为血清生物标志物,在预测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准确预测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仍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研究,以验证血清前白蛋白和甲胎蛋白预测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价值,并探索更多的预测指标,以提高预测准确性,改善患者预后。

吴少杰

福建省立医院

下一篇乳腺癌的治疗进展:从传统到现代
上一篇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方案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