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 MZL)是一种起源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类型。MZL较为罕见,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0%左右。该病的分型有助于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本文将从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解析边缘区淋巴瘤的分型及其原理。
1. 边缘区淋巴瘤的分类
边缘区淋巴瘤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亚型:
脾边缘区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 SMZL)
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NMZL)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
2. 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
脾边缘区淋巴瘤主要累及脾脏,也可侵犯骨髓和淋巴结。其病理特点为:
脾脏明显肿大,脾髓和脾包膜内可见边缘区B细胞浸润。
骨髓可见小梁间浸润性病变。
淋巴结受累时,滤泡边缘区和滤泡间区可见单核样B细胞浸润。
SMZL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慢性抗原刺激有关。研究表明,SMZL与某些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有关。
3. 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MZL)
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主要累及淋巴结,其病理特点为:
淋巴结结构破坏,滤泡间区和滤泡边缘区可见单核样B细胞浸润。
肿瘤细胞呈不规则核,核仁不明显。
免疫表型表现为CD19、CD20阳性,CD5、CD10阴性。
NMZL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慢性抗原刺激、免疫功能紊乱有关。部分NMZL患者可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4.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
MALT淋巴瘤起源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常累及胃肠道、肺、皮肤、甲状腺等部位。其病理特点为:
肿瘤细胞浸润于黏膜下层,形成淋巴滤泡样结构。
肿瘤细胞呈不规则核,核仁不明显。
免疫表型表现为CD19、CD20阳性,CD5、CD10阴性。
MALT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与慢性抗原刺激密切相关。部分MALT淋巴瘤与感染有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长期慢性抗原刺激可导致B细胞克隆性增殖,最终发展为MALT淋巴瘤。
5. 边缘区淋巴瘤的分子机制
边缘区淋巴瘤的分子机制复杂,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主要分子机制包括:
NF-κB信号通路激活:NF-κB信号通路在B细胞发育、分化和存活中发挥重要作用。MALT淋巴瘤中,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与多种信号分子的异常表达有关,如卡普西肉瘤病毒(KSHV)感染、慢性抗原刺激等。
BCL-2家族基因异常表达:BCL-2家族基因在细胞凋亡调控中起关键作用。MALT淋巴瘤中,BCL-2基因过表达与肿瘤细胞的抗凋亡能力增强有关。
表观遗传学异常:边缘区淋巴瘤中,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学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些异常可导致抑癌基因沉默、原癌基因激活,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6. 结语
边缘区淋巴瘤的分型有助于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不同亚型的边缘区淋巴瘤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
周家蕃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