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作为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因其与癌症相似的生物学特性而被广泛称为“血癌”。本文将从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式等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白血病被称为血癌。
一、白血病的定义和分类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进一步根据主要受累的细胞系列,分为淋巴细胞白血病、髓细胞白血病等。
二、白血病的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唐氏综合征等,可增加白血病的发病风险。
化学因素:长期接触苯、氯乙烯等化学物质,可增加白血病的发病风险。
放射因素:接受过放射治疗或在核辐射环境中长期暴露的个体,白血病的发病风险增加。
病毒感染:某些逆转录病毒,如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可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
免疫因素: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个体,白血病的发病风险增加。
三、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贫血: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出现贫血、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出血倾向: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影响血小板生成,导致皮肤瘀点、瘀斑、鼻衄、齿龈出血等出血倾向。
感染: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影响正常免疫功能,导致反复感染、发热等症状。
浸润症状:白血病细胞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器官,可引起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四、白血病的治疗方式
化学治疗:通过化疗药物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是目前白血病治疗的主要手段。
靶向治疗:针对白血病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如BCR-ABL融合基因,进行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杀伤白血病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高危或复发的白血病患者,可进行异基因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综上所述,白血病作为一种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式与癌症相似,因此被称为“血癌”。同时,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治疗方式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作为医学科普工作者,我们应积极宣传白血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降低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刘晓政
南阳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