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也称为子宫体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本文将从疾病原理、症状、诊断及病理等方面对子宫内膜癌进行全面介绍,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生殖内分泌失调性疾病,主要与雌激素过度刺激子宫内膜有关。正常情况下,女性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保持动态平衡,调节子宫内膜的生长和脱落。当这种平衡被打破,雌激素水平过高时,子宫内膜就会过度增殖,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月经初潮早和绝经晚、不孕不育和卵巢疾病等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这些因素都与体内激素水平失衡有关,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
目前认为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雌激素相关,而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Ⅰ型子宫内膜癌占子宫内膜癌的80%以上,Ⅱ型子宫内膜癌占10%~20%。两者在临床表现、病理类型、预后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二、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癌的典型症状是绝经后阴道出血或阴道不规则出血。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阴道排液、下腹疼痛、尿频、尿急、便秘等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子宫内膜癌的症状并不典型,很多患者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微。因此,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对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至关重要。
三、子宫内膜癌的诊断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
病史:了解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等,评估患者的高危因素。
妇科检查:通过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增大、变硬等异常情况,为进一步检查提供线索。
影像学检查:主要通过超声、CT、MRI等检查,了解子宫内膜的厚度、有无占位性病变等。
病理检查:通过子宫内膜活检、分段诊刮等方法,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确诊子宫内膜癌。
四、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型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型主要依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
子宫内膜样腺癌:占比最高,约占80%~90%,预后相对较好。
粘液性腺癌:占比约5%~10%,预后较差。
浆液性腺癌:占比约5%~10%,预后较差。
透明细胞癌:占比约5%,预后较差。
未分化癌:占比约1%~2%,预后最差。
不同病理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在临床表现、治疗方式、预后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病理分型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子宫内膜癌是一种与雌激素相关的生殖内分泌失调性疾病,高危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典型症状为绝经后阴道出血或阴道不规则出血,但很多患者无明显症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病理分型依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子宫内膜样腺癌、粘液性腺癌等。了解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病理分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指导临床诊疗和预防工作。
刘哲颖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