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防治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关注的重点。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针对胃癌的诊疗手段也经历了由粗放至精细、由开放至微创的深刻变革。其中,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作为一种新兴且颇具潜力的微创技术,在治疗早期胃癌及部分胃部良性病变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日益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青睐。
一、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概述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一种借助于内镜设备,通过口腔进入胃腔,在直视下对胃黏膜层及部分黏膜下层进行精准剥离与切除的微创手术方法。其主要适用于早期胃癌(尤其是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浅表型胃癌),以及直径超过2厘米的胃息肉等病变。EMR手术的基本流程包括病变定位、黏膜下注射、黏膜切开、病变剥离、止血及标本回收等步骤。整个操作过程均在内镜引导下完成,无需传统意义上的外科开腹手术,从而显著降低了对患者机体的侵袭程度。
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优势解析
微创性
: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充分利用了人体自然腔道,无需在体表留下明显的手术疤痕,大大减轻了手术对患者身体及心理造成的创伤。由于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速度快,患者可更早回归日常生活和工作。
安全性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风险控制更为精细。通过实时影像监测,医生能够准确掌握病变位置、深度及周围组织关系,避免损伤重要血管、神经等结构,从而显著降低术中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此外,由于无需全身麻醉,患者对呼吸、循环系统的生理干扰较小,尤其适合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高风险患者。
准确性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能够实现病变组织的完整切除,并确保切除边缘的阴性,即无肿瘤细胞残留。取出的病变组织经病理学评估,可精确判断病变性质(良恶性)、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管/血管侵犯情况等关键信息,为后续治疗决策提供有力依据。这种“诊断与治疗一体化”的模式,不仅提高了诊疗效率,也减少了重复检查和治疗的必要。
功能保留与生活质量改善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尽可能去除病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胃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与胃大部分切除术等破坏性较大的手术相比,患者术后饮食耐受性好,营养吸收能力得以保留,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此外,由于胃的形状和容量保持相对完整,术后出现反流、倾倒综合征等并发症的风险较低。
成本效益
:从经济学角度考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亦具备显著优势。其手术费用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通常更低,且因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间接降低了护理、药品、康复等相关费用。此外,患者早期内返工作岗位,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整体来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治疗成本与疗效之间实现了良好的平衡。
三、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局限性与应对策略
尽管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展现出诸多优点,但其并非适用于所有病例。以下局限性需引起重视:
技术难度与操作者经验要求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术者的内镜操作技巧、疾病判断能力及应急处理水平有较高要求。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能够准确识别病变边界,熟练掌握黏膜下注射、剥离及止血技巧,有效规避并发症,确保手术成功。因此,选择具备丰富经验和技术实力的医疗机构及医师团队至关重要。
适应症限制
:对于病变深度超过黏膜下层、病灶范围过大、形态复杂(如扁平型或溃疡型)或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可能难以实现根治性切除。此外,对于已发生远处转移或伴有严重心肺等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EMR可能并非最佳选择。此时,应考虑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SD)、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策略。
四、个体化治疗与医患沟通
面对胃癌这一复杂的疾病,每位患者的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决定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前,患者应与医生进行全面深入的沟通,了解自身的病情分期、病变特性、全身状况、治疗目标及可能面临的风险。医生将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结合国内外最新的临床指南和研究成果,制定出最适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应积极参与决策过程,理解并认同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
总结而言,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作为胃癌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凭借其微创、安全、准确、功能保留及成本效益等多重优势,为早期胃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随着内镜设备技术的进步,操作技术的标准化、多学科协作的深化以及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将愈发广阔。在未来,期待更多的患者能从中受益,实现疾病的早期治愈,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窦新猛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