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过程中,化疗是重要的手段之一。然而,化疗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呕吐。本文将从疾病原理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化疗后呕吐的原因、机制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呕吐的生理机制 呕吐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性动作,其中枢位于脑干的呕吐中枢。呕吐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呕吐中枢的兴奋,二是呕吐反射的传出神经的激活。化疗药物可以刺激胃肠道,释放5-羟色胺、P物质等神经递质,激活呕吐中枢,引发呕吐反射。
呕吐的影响因素 化疗后呕吐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化疗药物的种类和剂量、给药途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某些化疗药物如顺铂、环磷酰胺等具有较高的致吐风险。此外,年轻患者和女性患者的呕吐发生率相对较高。
呕吐的分类 化疗后呕吐可分为急性呕吐、延迟性呕吐和预期性呕吐。急性呕吐发生在化疗后24小时内,延迟性呕吐发生在化疗后24-72小时,预期性呕吐则是患者在化疗前就出现的呕吐。
呕吐的评估和分级 呕吐的评估和分级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格拉斯哥呕吐评估量表(GVRS)。根据呕吐的频率、强度和伴随症状,将呕吐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呕吐的处理原则 化疗后呕吐的处理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疗。在化疗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呕吐风险,选择合适的止吐药物和给药方案。常用的止吐药物包括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等。对于高风险患者,可采用多药联合的止吐方案。
呕吐的非药物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在化疗后呕吐的处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 (1)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心理干预: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3)穴位刺激:针灸、穴位按摩等方法可以缓解呕吐症状。 (4)运动康复: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减轻呕吐。
呕吐的预防 对于有呕吐风险的患者,应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止吐药物、调整化疗方案等。对于预期性呕吐的患者,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心理干预手段。
总之,化疗后呕吐是鼻咽癌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通过了解呕吐的生理机制和影响因素,采取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呕吐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和患者应充分重视化疗后呕吐的处理,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张永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