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肿瘤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全球范围内,每年新发头颈部肿瘤患者约93万,死亡病例高达46.7万,而在中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3万,死亡病例接近7万。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作为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主要类型,占所有病例的90%左右。其中,70%~80%的HNSCC患者在初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Ⅲ或Ⅳ期),预后较差,2年内复发率可达40%~60%。
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恢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为HNSC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研究表明,ICIs在局部晚期不可切除和/或远处转移的HNSCC挽救性治疗中,相较于传统的EXTREME方案(西妥昔单抗联合铂类及5-氟尿嘧啶),具有更长久的肿瘤控制效果。然而,对于诱导治疗效果,目前的短期随访数据尚未显示出生存期的明显获益,但已有研究报道显示,以免疫治疗为主的综合诱导治疗方案的病理控制率令人鼓舞。
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针对有效患者人群及生物标志物的筛选仍存在争议,尚缺乏统一的共识。此外,疗效评定和肿瘤超进展判定也是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其诊断和处理尚未形成广泛共识。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头颈部肿瘤的疗效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特征和生物标志物等因素,以筛选出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另一方面,疗效评定需要结合肿瘤的缩小程度、病理缓解情况以及患者的生存期等多个维度。肿瘤超进展判定则需要根据肿瘤的生长速度、转移情况以及患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常见的问题。irAEs涉及多个器官系统,包括皮肤、消化道、肝脏、内分泌系统等,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对于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其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总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患者筛选和疗效评估的方法,加强肿瘤超进展判定和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处理,以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头颈部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免疫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将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高光宇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三香路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