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类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发病率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DLBCL的治疗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不断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本文旨在综述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用药指南推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 初治DLBCL多见于中老年人,中位发病年龄为60~7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DLBCL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贫血、高钙血症等。DLBCL的确诊依赖于淋巴结活检或受累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可见大B细胞浸润。
二、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案 目前,初治DLBCL的标准治疗方案为R-CHOP方案,即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R-CHOP方案的疗效显著,完全缓解率可达70%~80%,5年总生存率达60%~70%。然而,仍有约30%~40%的患者对R-CHOP方案耐药或复发,预后较差。
为提高初治DLBCL的疗效,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探索了新的治疗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增加药物剂量:部分研究尝试增加R-CHOP方案中的药物剂量,如高剂量阿霉素、高剂量环磷酰胺等,以期提高疗效。但目前尚无统一的剂量标准,且高剂量化疗可能增加毒副反应。
调整化疗方案:部分研究尝试将R-CHOP方案中的某些药物替换为其他药物,如将多柔比星替换为伊达比星、将长春新碱替换为长春瑞滨等。但目前尚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
联合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在DLBCL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如CD20单抗、CD30单抗、PI3K抑制剂、BCL-2抑制剂等。部分研究尝试将靶向治疗药物与R-CHOP方案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个体化治疗: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DLBCL的分子分型逐渐明确。部分研究尝试根据DLBCL的分子分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以实现个体化治疗。
三、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评价 初治DLBCL的疗效评价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CT、PET-CT等。疗效评价标准主要有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SD(疾病稳定)和PD(疾病进展)。一般认为,CR是DLBCL治疗的最佳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四、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毒副反应及处理 初治DLBCL的治疗方案多采用联合化疗,毒副反应较为常见。常见的毒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心脏毒性等。针对毒副反应,临床上主要采取对症治疗、调整药物剂量等措施。
总之,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仍以R-CHOP方案为主,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未来,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分子诊断技术的进步,DLBCL的治疗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胡莉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