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本文将详细介绍子宫内膜癌的疾病原理知识,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
子宫内膜癌的定义与分类 子宫内膜癌是指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或腺体上皮的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子宫内膜癌可分为两大类:子宫内膜样癌和非子宫内膜样癌。前者占子宫内膜癌的80%以上,以腺癌为主;后者包括浆液性癌、黏液性癌等。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及高危因素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其与以下高危因素密切相关: (1)雌激素水平长期升高:雌激素可促进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长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如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等,均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2)遗传因素: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女性患病风险较高。 (3)年龄: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绝经后女性,年龄越大风险越高。 (4)其他因素:糖尿病、高血压、不良生活习惯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生理机制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雌激素信号通路异常:雌激素受体(ER)介导雌激素信号传导,促进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部分子宫内膜癌细胞ER表达异常,导致雌激素信号通路失控,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2)DNA修复基因突变:DNA修复基因如BRCA1、BRCA2突变可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BRCA1突变携带者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为20%-30%。 (3)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可导致子宫内膜细胞DNA损伤,促进肿瘤的发生。 (4)血管生成:肿瘤细胞分泌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为肿瘤提供营养和氧气,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进展,可出现以下临床表现: (1)异常阴道出血: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症状,也可见于部分绝经前女性。 (2)阴道排液:部分患者可出现血性或浆液性阴道排液。 (3)下腹痛:肿瘤浸润子宫肌层或发生转移时,可引起下腹痛。 (4)体重下降、消瘦等全身症状:多见于晚期患者。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检查: (1)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增大、变硬等异常。 (2)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内占位性病变等。 (3)诊断性刮宫: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 (4)MRI、CT等影像学检查:可了解肿瘤的大小、范围、有无转移等。 子宫内膜癌需与其他疾病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等鉴别。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术包括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等,术后根据病理分期、高危因素等决定是否进行辅助治疗。对于晚期或复发患者,可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总之,子宫内膜癌是一种预后相对较好的妇科肿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了解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发病机制等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提高防治意识。
要静妍
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