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简称CML),是一种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其特点是髓系细胞的异常增殖和积累。CML在白血病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其发病机制相对明确,这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以下将对CML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效果进行详细阐述。
病因与发病机制
CML的主要病因是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的存在。费城染色体是一种染色体易位现象,具体表现为第9号和第22号染色体之间的相互易位,导致BCR和ABL基因融合,形成BCR-ABL融合基因。这种融合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具有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这种活性不受正常调控机制的限制,导致细胞信号传导系统紊乱,使得细胞无限制地增殖和存活,从而引发CML。
临床表现
CML根据病情进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在慢性期,患者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增高,贫血和血小板计数可能正常或略高,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常规体检中发现异常。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脾脏肿大、体重减轻、夜间出汗等症状,这些症状与加速期和急变期的表现相似,但更为严重,且治疗难度增加。
诊断
CML的诊断是一个综合过程,涉及血液学检查、骨髓活检和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液学检查可发现异常增多的白细胞,尤其是未成熟的粒细胞。骨髓活检可以观察到骨髓增生活跃,以髓系细胞为主,且这些细胞形态异常。分子生物学检测则通过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存在,为CML的确诊提供直接证据。
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在CML的治疗中,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年轻、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耐药时,HSCT是首选的治疗方案。HSCT的目的在于清除体内的白血病细胞,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提高长期生存率。此外,HSCT还能减少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赖,降低耐药性的风险。
手术治疗的效果
HSCT的长期生存率在50%-70%之间,5年无病生存率可达60%以上。然而,移植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移植相关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需要密切监测和积极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HSCT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不断提高,为CML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分子靶向治疗
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在CML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如伊马替尼等,显著改善了CML患者的预后。这些药物通过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有效控制CML细胞的增殖,使得许多患者能够实现长期的疾病控制,甚至达到分子学缓解。
结语
慢性髓性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尤其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患者提供了长期生存的可能。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CML的预后已大为改善,但手术治疗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争取最佳疗效。同时,定期的随访和监测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通过综合治疗和个体化管理,CML患者有望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期。
翁海霞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本部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