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根本发病机制

2025-01-23 02:25:49       19次阅读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简称CML)是一种影响血液及骨髓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粒细胞的异常增殖。CML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分子生物学改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费城染色体(Ph chromosome)的形成和BCR-ABL1融合基因的产生。本文将深入探讨CML的发病机制,并重点解析手术治疗在CML治疗中的作用和效果。

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

费城染色体与BCR-ABL1融合基因 CML患者中约95%存在费城染色体,这是一种染色体易位现象,涉及第9号和第22号染色体,导致BCR基因与ABL1基因融合,形成BCR-ABL1融合基因。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增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促使细胞无限增殖,是CML发病的主要分子机制。

信号传导异常 BCR-ABL1融合蛋白激活了多条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包括RAS/RAF/MEK/ERK、PI3K/AKT和JAK/STAT等,这些信号途径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存活的调控,导致CML细胞的持续增殖和凋亡抑制。

骨髓微环境的改变 CML患者的骨髓微环境发生改变,表现为骨髓纤维化、血管增生和炎症因子的释放,这些改变为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和存活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手术治疗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 对于年轻、高风险的CML患者,allo-HSCT是一种潜在的治愈性治疗手段。通过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替换患者异常的造血系统,恢复正常的血细胞生成。allo-HSCT能够清除CML细胞,重建正常的免疫监视功能,减少复发风险。

手术适应症与风险 allo-HSCT适用于慢性期或加速期的CML患者。然而,allo-HSCT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和移植失败等。因此,患者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年龄、合并症、供者匹配度等因素。

移植后管理 移植后,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微小残留病(MRD)水平,评估治疗效果和复发风险。同时,需要预防和处理GVHD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三、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的联合应用

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等靶向药物的出现,CML的治疗模式发生了变化。TKIs能够抑制BCR-ABL1融合蛋白的活性,有效控制病情。对于allo-HSCT后复发或不耐受TKIs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的联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总结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分子遗传学、信号传导和骨髓微环境等多个层面。手术治疗,尤其是allo-HSCT,为CML患者提供了潜在的治愈机会。然而,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症,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风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CML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优化,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唐友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下一篇什么是滤泡淋巴瘤?
上一篇淋巴瘤能遗传吗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