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已成为治疗早期胃癌的重要手段。然而,术后复发仍然是患者及医生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围绕胃癌EsD术后复发的确认方法及合理用药进行详细阐述。
胃癌EsD术后复发的监测
定期内镜检查
EsD术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内镜检查,以监测可能的复发。通常建议术后3个月进行首次内镜检查,之后每6个月进行一次,连续两年。若两年内未发现复发,之后每年进行一次内镜检查。
影像学检查
除了内镜检查外,患者还需要定期接受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或MRI等,以评估胃壁及周边淋巴结的情况,及时发现复发迹象。
肿瘤标志物检测
血清中的胃癌相关肿瘤标志物,如CEA(癌胚抗原)和CA19-9等,可以作为监测胃癌复发的辅助手段。定期检测这些标志物,若发现异常升高,需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复发。
症状监测
患者应关注任何新出现的症状,如消化不良、上腹痛、消瘦、黑便等,这些可能是胃癌复发的信号,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
胃癌EsD术后合理用药
抗酸药物
EsD术后可能会造成胃粘膜的损伤,增加胃酸分泌,因此需要使用抗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拮抗剂,以减少胃酸对胃粘膜的刺激,促进伤口愈合。
抗生素
若术中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术后应进行抗生素治疗,以消除感染源,减少复发风险。
化疗药物
对于部分高风险的胃癌患者,术后可能需要辅助化疗,以消灭可能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率。化疗药物的选择和用药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理分期由专业医生制定。
免疫治疗药物
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胃癌,免疫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减少复发风险。免疫治疗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并监测可能的副作用。
合理用药指导
患者在使用任何药物时,都应遵循医嘱,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或自行停药。同时,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
胃癌EsD术后复发的监测与合理用药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的关键。通过定期的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结合症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复发迹象。合理用药,包括抗酸药物、抗生素、化疗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是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患者应与医生紧密合作,遵循医嘱,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用药指导。
陈珏方
黄石市第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