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一种发生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脏肿瘤的10%~15%。近年来,IC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预后差,5年生存率仅为5%~15%[1]。ICC的分子亚型多样性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之一,不同的分子亚型在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预后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ICC的诊治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ICC分子亚型的分类及特征
目前,ICC的分子亚型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炎症型、增生型、经典型和混合型[2]。炎症型ICC以慢性炎症、纤维化及免疫细胞浸润为特征,常伴有胆管炎和胆管结石等基础病变;增生型ICC以间质增生、纤维化及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为特点;经典型ICC以胆管上皮细胞的异型增生和凋亡为特征,与胆管癌的发病密切相关;混合型ICC则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亚型特征。
ICC分子亚型多样性对术后护理策略的影响
1.炎症型ICC的术后护理策略
炎症型ICC患者多伴有慢性胆道炎症、胆管结石等基础病变,术后护理需重点关注胆道感染的防治。术前应给予充分的胆道引流,术后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及胆道超声等指标,密切监测胆汁淤积、胆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伴有胆管炎的患者,可给予抗感染、抗炎等综合治疗,并加强营养支持,改善机体免疫功能[3]。
2.增生型ICC的术后护理策略
增生型ICC患者术后护理需重点关注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的防治。鉴于此类患者多伴有肿瘤细胞的EMT,术后护理应加强肿瘤标志物的监测,如CA19-9、CEA等,并定期复查肝脏MRI等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复发及转移的情况。此外,对于伴有间质增生的患者,可给予抗纤维化、抗血管生成等治疗,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4]。
3.经典型ICC的术后护理策略
经典型ICC患者术后护理需重点关注肝功能的保护及肝功能衰竭的防治。术后应给予充分的肝功能支持,如输注白蛋白、血浆等血制品,改善低蛋白血症;给予利胆、护肝等药物治疗,以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和损伤。对于伴有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可给予人工肝等治疗,改善肝功能,为后续的综合治疗创造条件[5]。
4.混合型ICC的术后护理策略
混合型ICC患者术后护理需综合考虑不同分子亚型的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护理策略。对于伴有炎症型特征的患者,应加强胆道感染的防治;对于伴有增生型特征的患者,应加强肿瘤复发及转移的防治;对于伴有经典型特征的患者,应加强肝功能的保护及肝功能衰竭的防治。此外,对于伴有不同分子亚型特征的患者,可给予相应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以改善预后[6]。
总之,ICC分子亚型的多样性对术后护理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不同分子亚型IC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术后护理策略,以提高ICC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Valle J,Wasan H,Palmer D,et al. Cisplatin plus gemcitabine versus fluorouracil plus folinic acid for biliary tract cancer[J].N Engl J Med,2010,362(14):1273-1281. [2] Kim H,Hwang D,Lee H,et al.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utcome prediction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n east Asian population[J].Hepatology,2019,70(2):688-702. [3] 张伟,王晓东.肝内胆管细胞癌分子分型与治疗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0,36(10):2163-2167. [4] 李强,崔巍,李强等.肝内胆管细胞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8,17(8):841-845. [5] 陈敏山,周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分子分型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9,18(3):257-260. [6] 郑树森.肝内胆管细胞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J].
周世勇
天津市肿瘤医院